本報告內容使用 LLM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本摘要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需求,請查閱原始影音內容或公司官方公告。
1. 營運摘要
- 2024 年營運表現:2024 年合併營收為 262 億元,毛利 47 億元,稅後淨利 30 億元,營收與獲利均呈現穩定成長趨勢。個體毛利率自 2023 年的 16.57% 成長至 2024 年的 19.39%。
- 在手訂單與產能:截至 2025 年 5 月,在手建案合約總額約 1,144 億元,尚未認列金額約 603 億元,足以支撐未來至少 3 年 的營運。公司表示目前產能處於「爆滿」狀態,主要挑戰在於訂單的消化而非業務開發。
- 2025 年上半年概況:根據公司內部數據,2025 上半年營收約 84-85 億元,毛利約 12-13 億元,稅後淨利約 8 億餘元。公司預期下半年營收將優於上半年,全年表現將超越 2024 年。
- 產能擴充:為因應強勁需求,公司已擴充楊梅廠產能,並透過子公司收購預鑄廠「德欣先進」 35% 的股權,使整體預鑄產能擴大近四倍,但仍供不應求。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核心業務:潤弘為專業甲級營造廠,核心競爭力為預鑄工法。公司提供從建築規劃設計、施工、機電到材料供應的「一條龍」全方位營建服務。
- 主要客戶與產品:營收主力來自高科技廠辦,2024 年佔比約 58%,客戶包含美光、Google 等國際大廠。此外,為善盡社會責任,公司亦承接毛利較低的公共工程(如社宅)與集團建案。
- 子公司:
- 潤泰京採:水泥製品廠,潤弘持股 39.15%。
- 潤德:室內裝修設計公司,潤弘持股 18.3%。
- 兩家子公司營運穩健,對母公司亦有獲利貢獻。
3. 財務表現
- 2024 年主要財務數據(合併):
- 營收:262 億元
- 毛利:47 億元
- 營業淨利:35 億元
- 稅後淨利:30 億元
- 獲利能力趨勢(個體):
- 個體營收由 2020 年的 115 億元成長至 2024 年的 198 億元。
- 個體毛利率持續提升,由 2020 年的 13.47% 增長至 2024 年的 19.39%。
- 股本與市值:
- 股本持續透過盈餘轉增資擴大,預計 2025 年底將達 31.07 億元。
- 公司市值由上市時的 73 億元成長至 2025 年 5 月的 476 億元,短期目標為 500 億元。
- 股利政策:公司傾向將扣除 10% 法定盈餘公積後的利潤,幾乎全數以現金或股票股利方式回饋股東。過去十年年化複合成長率(CAGR)達 25.45%。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預鑄工法(藍海市場):公司認為傳統營造為「紅海市場」,競爭激烈且毛利低(約 4-6%)。而潤弘深耕二、三十年的預鑄工法,具備高品質、工期短(短、平、快)等優勢,技術門檻高,競爭者少,屬於「藍海市場」。
- 技術與研發:公司擁有 788 項專利,並由集團總裁親自帶領研發團隊(包含 7 名博士及數十名碩士),持續開發新工法與技術,維持競爭優勢。
- 產能擴張:為滿足高科技廠房快速建廠的需求,公司不僅擴建自有楊梅廠,更透過子公司入股德欣先進,並持續尋找衛星工廠合作,以解決產能瓶頸。
- ESG 實踐:公司已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並發布永續報告書。實務上,已將所有工廠屋頂建置太陽能光電設備,生產綠電除自用外,亦可售予台電。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擴大能量與市佔:公司不以年營收 200 億元為自滿,未來將透過併購(如德欣先進案例)與策略合作持續擴大產能與公司規模。同時,積極將預鑄工法推廣至一般建築市場,擴大市佔率。
- 人才策略:公司被納入「臺灣高薪 100 指數」成分股,強調以優良薪酬福利吸引並留住人才,視人才為消化龐大訂單的關鍵。目前公司表示「非常缺人」,並積極對外招募。
- 風險與挑戰:目前公司面臨的主要挑戰並非業務拓展,而是產能與人力的不足,如何有效消化在手訂單為首要課題。公司內部不成文規定,盡量不承接工期超過兩年的案子,以控制物價波動風險。
6. 展望與指引
- 在手訂單:截至 2025 年 5 月,未認列合約金額達 603 億元。
- 開發中案量:另有開發中案量約 496 億元,預估有六至七成的機會轉為正式合約。
- 2025 年新增訂單:截至 2025 年 6 月,已新增訂單 223 億元。
- 全年展望:管理層明確表示,2025 年整體營運表現將優於 2024 年,並以「非常忙,非常忙,非常忙」形容目前營運狀況,顯示對未來營運深具信心。
7. Q&A 重點
- Q: 為何一般住宅建案較少使用預鑄工法?與傳統工法成本差異多少?A: 預鑄主要應用於結構體,約佔總造價的 15-20%,對整體成本影響有限。過去因住宅設計較花俏,不利於標準化的預鑄生產而導致成本較高。但近年因勞工成本上漲,價差已縮小,且政府社宅案設計單純化,反而適合預鑄工法,未來趨勢對預鑄有利。
- Q: 為何承接毛利較低的公共工程?A: 主要基於企業社會責任,且每年僅承接少量案件。公司主要爭取「最有利標」的「統包案」(設計加施工),透過設計端的主導權來優化成本,發揮自身知識與技術密集的優勢。
- Q: 在手訂單中,集團(潤泰新)提供的案量佔比多少?A: 約佔 20%。最大宗為「南港之心」建案,金額近 300 億元。由於是集團內部案,可彈性拉長工期以配合潤弘的產能。
- Q: 台商回流潮趨緩,是否影響科技廠辦業務?A: 公司的科技廠辦客戶主要為國際大廠(如美光、Google)或台灣在地高科技產業,受台商回流潮影響不大。
- Q: 如何衡量預鑄產能與擴充計畫?目前利用率如何?A: 產能已透過擴廠與併購德欣先進股權增加約四倍,但仍供不應求。目前產能利用率並非滿載,而是「爆滿」。
- Q: 併購德欣後,營收是否有望突破 300 億元?A: 德欣在併購前已是協力廠商。公司強調 2025 年營收會比去年好,但未提供具體數字。目前最大的瓶頸是人力不足以消化訂單,而非產能或業務量。
- Q: 預鑄工法的工期與營收認列時間?A: 公司追求「短平快」,內部不成文規定盡量不接工期超過兩年的案子,以規避風險。許多案子工期在八個月到一年多之間,視案件性質而定。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