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 2023Q4 營運狀況:2023Q4 合併營收為新台幣 33.07 億元,季減 23.7%,年減 50.2%。營收下滑主因終端需求持續疲弱,呈現「旺季不旺」的現象,加上特定客戶處於新舊機種交接期,以及下游組裝廠年終盤點影響拉貨。因新台幣兌美元升值約 4.8%,單季認列 38 億元 匯兌損失,導致稅後淨利轉虧為 -7.01 億元,單季 EPS 為 -1.03 元。
- 2023 全年財務表現:全年營收為 180.74 億元,年減 35.0%。受惠於升息循環,全年淨利息收益達 92 億元(年增 155%),有效挹注業外獲利,使全年稅後淨利達 91.51 億元,年減 16.1%,全年 EPS 為 13.33 元。
-
2024 年展望:
- 上半年:為產業傳統淡季,但因 2023 年基期較低,且有客戶新品量產,營運表現有望溫和回溫。累計 2024 年前兩個月營收為 23 億元,年增 2.1%。
- 下半年:預期成長動能將更為顯著,主要受惠於 Windows 10 換機潮 及 AI PC 帶動的市場需求。
- 股利政策:公司重申維持穩健的股利政策,目標是每年配發現金股利不低於 10 元。
- 策略發展:公司正積極轉型,將資源集中於醫療及半導體設備兩大領域,並持續評估在東南亞(特別是越南、泰國)的設廠或併購機會。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核心業務:可成科技為全球領先的金屬機殼製造商,目前業務高度集中於筆記型電腦(NB)機殼。
- 產品組合:2023 年,筆記型電腦相關營收佔比超過 95%。
- 主要客戶:客戶群主要為美系三大筆電品牌,客戶集中度高,因此營收波動性相對較大。
-
策略轉型與新業務佈局:
-
醫療領域:採取多元化策略切入,包括:
- 策略性股權投資:已持有太醫、邦特超過 20% 股份,並持續增持醫泰,此部分已開始採用權益法認列獲利,2023 年貢獻近 1 億元。
- 代工生產:利用現有產能為國際醫療品牌代工,但此部分因需醫療認證(約 2-3 年),營收貢獻尚需時間。
- 併購(M&A):持續尋找合適的併購標的,以加速技術引進與市場切入。
-
半導體設備領域:
- 專注於半導體前端設備中的關鍵零組件或機構件,例如 Chamber(真空腔) 相關部件。
- 同樣採取多元策略,包含自行生產、合作開發、策略投資及併購,目前正與國內外廠商洽談。
- 車用領域:因市場競爭激烈且利潤空間有限,公司傾向 Downplay(降低投入),將資源集中於醫療與半導體。
- 伺服器機殼:公司內部持續評估,但強調任何新業務的切入都將以獲利率為首要考量,而非僅追求營收規模。
-
醫療領域:採取多元化策略切入,包括:
3. 財務表現
-
2023Q4 關鍵指標:
- 營收:33.07 億元,季減 23.7%,年減 50.2%。
- 毛利率:24.7%,季增 0.9 個百分點。儘管營收下滑,但因嚴格的成本控管及折舊費用降低,毛利率仍維持相對穩定。
- 營業利益率:1.6%。
- 業外損失:因新台幣升值,產生 37.86 億元 的匯兌損失。
- 稅後淨損:-7.01 億元。
- EPS:-1.03 元。
-
2023 全年關鍵指標:
- 營收:180.74 億元,年減 35.0%。
- 毛利率:27.3%,年減 4.6 個百分點。
- 稅後淨利:91.51 億元,年減 16.1%。
- EPS:13.33 元。
-
財務驅動與挑戰:
- 業外收益貢獻:2023 全年淨利息收益高達 92 億元,為獲利的重要支柱。此收益約 80% 來自銀行定存,20% 來自美國長天期公債。
- 匯率風險:公司持有大量美元現金(佔現金部位八至九成),主要採自然避險策略,在適當時機將美元換回新台幣以償還短期借款,但匯率波動仍對單季損益造成顯著影響。
- 折舊費用:持續下降,對毛利率有正面助益。預期今年度折舊費用將繼續下滑。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市場趨勢:
- 筆電市場:整體市場處於谷底復甦階段,預期 2024 下半年在 Windows 10 換機潮與 AI PC 趨勢帶動下,需求將明顯回溫。
- 品牌廠策略轉變:國際品牌廠傾向簡化產品線、延長產品生命週期,此趨勢可能讓中小型或紅色供應鏈的競爭對手有更多時間提升技術,對可成形成潛在挑戰。
-
產品與客戶動態:
- 產品焦點:持續專注於高階機種,預計 2024 年 3-4 月將有高階消費性機種新品推出。
- 客戶拓展:與台灣電競品牌客戶的合作關係日益穩固,該客戶 2023 年的營收貢獻已提升至 6%,未來合作範圍可能擴展至高階商務機種。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長期發展計畫:
- 核心業務:鞏固在筆電金屬機殼的領導地位,憑藉製程良率與解決方案的優勢維持競爭力。
- 多元化轉型:將醫療與半導體設備視為未來兩大成長引擎,透過投資、併購與自行開發等多管齊下的方式加速佈局。
-
全球佈局:
- 因應供應鏈轉移趨勢,公司正積極評估在東南亞的擴張計畫,目前重點考察地點為越南與泰國。
- 馬來西亞也在評估範圍內,可能與醫療業務佈局相關。
- 目前沒有前往墨西哥設廠的計畫。
-
財務策略:
- 現金運用:龐大現金部位主要用於支持轉型所需之投資與併購。目前多存放於美元短天期定存與美債,以賺取穩定利息收入。
- 股東回饋:維持穩定且可預測的股利政策,以每年配發不低於 10 元現金股利為目標,為股東創造穩定的現金流。
6. 展望與指引
- 營收展望:預期 2024 年營收將從 2023 年的低基期溫和成長,下半年動能優于上半年。
- 毛利率展望:隨著營收規模回升,毛利率預期將有正面幫助。
- 費用率指引:預估全年費用率將回歸正常水準,約落在 12% 至 14% 之間。
- 稅率指引:建議以 30% 至 35% 進行預估。
- 資本支出:將根據轉型與擴廠計畫進行審慎評估。
7. Q&A 重點
-
Q: 關於公司轉型,醫療業務今年的營收佔比?車用業務的佈局?是否考慮切入伺服器機殼?
A:
- 醫療:營收貢獻需要時間,因代工產品需 2-3 年認證。但獲利貢獻已顯現,透過轉投資太醫、邦特等公司,2023 年依權益法認列獲利近 1 億元。公司會透過直接投資、併購、代工等多種方式切入。
- 車用:因競爭激烈、毛利低,公司傾向 Downplay(降低投入),將資源集中在醫療和半導體。
- 伺服器:一直在評估,但前提是必須符合公司的獲利率要求,不會為了營收而犧牲利潤。
-
Q: 半導體業務的具體佈局是什麼?
A: 主要鎖定半導體前端設備的零組件與機構件,例如 Chamber(真空腔) 內部零件。公司具備生產能力,並同時透過投資、合作或併購等多元方式切入。
-
Q: 今年 NB 的成長動能主要來自哪個區塊?消費性或商務型?
A: 公司較少區分消費或商務型,因主要客戶的產品線界線模糊。公司更關注訂單的獲利率。目前看到 3-4 月會有高階消費性機種的新品推出。下半年的動能將來自整體市場換機潮,而非單純由 AI PC 題材驅動。
-
Q: 今年是否有新客戶?
A: 台灣的電競品牌客戶貢獻度持續提升,2023 年營收佔比已達 6%,合作關係穩固,未來可能擴展到非電競的高階機種。
-
Q: 股利政策提到維持 10 元到 2024 年,未來三年是否能維持?
A: 公司政策的核心是「穩定」,投資人可以預期公司會努力維持此一承諾。即使業外收益大增,也會以穩定配息為優先,避免忽高忽低。
-
Q: 配息時間點會提早嗎?
A: 為了讓股東有穩定的現金流規劃,配息時間點不會有太大變動。
-
Q: 今年折舊費用下降的幅度?
A: 折舊會持續下降,因許多設備已使用八、九年。建議可參考過去幾年的年減幅度作為今年的預估基準。
-
Q: 是否有在東南亞進行併購或擴廠的計畫?
A: 有在積極評估,管理層頻繁前往考察。重點區域是越南和泰國,馬來西亞也在考慮範圍。墨西哥目前不考慮。
-
Q: 今年的新機種數量是否比去年多?
A: 預期不會比去年多。這是產業趨勢,品牌廠近年開始簡化產品線並拉長產品生命週期。
-
Q: 今年的稅率與費用率指引?
A:
- 稅率:建議抓 30% 至 35%。
- 費用率:若回歸正常年度,可抓 12% 至 14%。
-
Q: 若美國降息,資金運用策略?是否會執行庫藏股?
A:
- 資金運用:部分資金已配置於固定收益的美債以應對利率波動。公司會靈活調整資產配置。
- 庫藏股:是公司捍衛股東權益的選項之一。當市場或股價波動劇烈時,公司會採取行動,但沒有固定的執行時間表。
-
Q: 半導體投資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
A: 國內和國外都有在看。國外可能尋求與大型品牌的子公司合作,或併購具備關鍵技術的新創/小型公司,以求技術一步到位。國內則可能採取策略性股權投資,類似醫療領域的作法。
-
Q: 投資日月光、瑞儀等公司是策略性投資嗎?
A: 是的,公司在財報上揭露的相關持股,並非單純的財務投資,背後都有其策略營運上的考量,與切入半導體及其他新領域的佈局相關。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