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建準電機(市:2421) 2025 年第二季營運表現強勁,營收創下歷史新高。主要成長動能來自網通與 AI 伺服器需求的持續增長,同時筆電及工業應用市場亦見復甦。展望未來,公司預期第三季營收將持續成長,並對達成全年營收成長 20% 的目標抱持樂觀態度。
- 營收表現:2025Q2 合併營收達 46.6 億元,季增 12%,年增 26.8%,創下單季歷史新高。2025 上半年累計營收為 88.25 億元,年增 31%。
- 獲利能力:2025Q2 毛利率因產品組合優化達 30.5%,營業利益率為 15.3%。然而,受業外匯損約 2.3 億元 影響,稅後淨利率降至 8.0%,單季 EPS 為 1.37 元。2025 上半年累計 EPS 為 3.1 元。
- 主要動能:
- 伺服器/網通:仍為最主要成長引擎,2025Q2 營收達 21.15 億元,佔總營收 46.4%。
- AI 伺服器:營收達 11.05 億元,年增 61%,動能強勁。
- 未來展望:
- 2025Q3:預期營收將較第二季成長 5% 至 10%。
- 2025 全年:年度營收成長 20% 的目標可望達成。除車用業務預期持平或微幅成長外,其餘產品線均維持正向展望。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公司業務專注於提供通風散熱解決方案,產品廣泛應用於網通伺服器、IT、工業、車用、家電及通路市場。其中,網通與伺服器為最大宗且成長最快的業務。
- 網通及伺服器 (Telecom & Server):
- 2025Q2 營收佔比 58.1%,季增 10.6%,年增 36.3%。此領域為公司最核心的成長驅動力。
- AI 伺服器相關營收中,2025 上半年 ASIC 應用佔約八成,GPU 佔約兩成。公司已成為 NVIDIA 的合格供應商 (RVL),預期下半年 GPU 風扇業務將迎來新一波成長。
- IT 筆電 (IT & OE):
- 2025Q2 營收佔比 16.2%,季增 26.5%,顯示市場需求回溫。儘管 AI PC 尚未引發大規模換機潮,但公司對全年筆電業務仍預期有雙位數成長。
- 工業醫療 (Industrial Medical E.):
- 2025Q2 營收佔比 9.1%,年增 46.1%。成長來自儲能、變電站等新市場的開拓。未來 AI 相關的電源櫃 (Power Rack) 及備用電池單元 (BBU) 預期將帶來顯著成長動能。
- 車用 (Automobile):
- 2025Q2 營收佔比 7.9%,季減 9.5%。上半年受關稅影響終端需求回落。但根據下半年訂單狀況,公司仍有信心達成全年持平或個位數成長。
- 通路 (Distribution):
- 2025Q2 營收佔比 5.2%,季增 42.3%,顯示通路庫存回補力道強勁,尤其在美國市場。
3. 財務表現
2025 年第二季營收及本業獲利皆表現優異,但業外匯損對稅後淨利造成較大影響。
- 關鍵財務數據 (2025Q2):
- 營業收入:46.63 億元 (年增 26.8%)
- 營業毛利:14.24 億元 (年增 37.1%),毛利率 30.5%
- 營業利益:7.15 億元 (年增 70.2%),營業利益率 15.3%
- 歸屬母公司淨利:3.74 億元 (年減 1.3%),淨利率 8.0%
- 每股盈餘 (EPS):1.37 元
- 關鍵財務數據 (2025 上半年):
- 營業收入:88.25 億元 (年增 31.0%)
- 每股盈餘 (EPS):3.10 元
- 獲利驅動與挑戰:
- 毛利率提升:主要受益於 (1) 產品組合優化,高毛利的伺服器與網通產品佔比提高;(2) 生產規模經濟效益,產量提升帶動單位成本下降;(3) 菲律賓廠產能提升,其較低的單位生產成本帶來效益。
- 業外匯損:2025Q2 認列約 2.3 億元 的匯兌損失,是影響當季淨利的主要因素。公司表示,其中約四分之一已於七月隨台幣回貶而沖回。
- 匯率敏感度:匯率每變動 1%,對毛利率的影響約在 0.2% 至 0.3% 之間。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公司積極布局高階散熱技術,從傳統風扇元件延伸至模組與水冷系統解決方案。
- 氣冷模組 (Air Cooling Module):
- 已於 2025Q2 開始出貨 1U、2U 伺服器氣冷散熱模組 給國際知名品牌客戶 (如 Dell、HP、Lenovo 等)。
- 目前營收佔比仍低 (小於 5%),但業務已實現獲利。預期明年將有不錯的營收貢獻。
- 水冷解決方案 (Liquid Cooling):
- 水冷板:已與客戶進行專案合作並送樣中,最快可能在 2025 年底 開始量產,預計 2026 年 將有較顯著的成長。
- 水泵 (Pump) 與 Sidecar:相關產品將於 2025 年 10 月的 OCP 高峰會上發表。水泵為自家設計與生產,預計 2026 年 開始貢獻營收。
- 實驗室與產線:位於惠州的實驗室將於 2025Q4 正式開幕,團隊建置已近完成。
- 風扇牆 (Fan Wall):
- 技術規格已超越競爭對手,預計 2025 年 開始量產交貨,將逐步提升滲透率。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為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及滿足客戶需求,公司策略性地擴大菲律賓產能,並持續投入高階技術研發,鞏固競爭優勢。
- 菲律賓產能擴充:
- 現況:目前月產能約 100 萬台,營收貢獻近 10%。
- 短期目標:預計 2025 年底 月產能提升至 200 萬台以上。
- 長期規劃:已購置十餘萬平方米土地,正在籌備自建新廠,預計 2027 年 投產。屆時菲律賓總產能可達每月 650-700 萬台,將佔公司總產能一半以上。
- 策略目的:所有直銷美國的訂單已移至菲律賓生產,以規避關稅影響。
- 競爭優勢:
- 技術領先:從風扇元件延伸至散熱模組與水冷系統,提供完整解決方案。
- 客戶關係:與伺服器品牌大廠及 CSP 雲端服務商關係緊密,並成功進入 NVIDIA 供應鏈。
- 全球佈局:透過菲律賓廠的擴充,提供客戶更具彈性的非中國產能選擇。
6. 展望與指引
公司對下半年及全年營運維持正向看法,主要成長動能清晰。
- 季度展望 (2025Q3):
- 營收預期季增 5% 至 10%,主要由 AI 伺服器 業務帶動。
- 全年展望 (2025):
- 全年營收成長 20% 的目標達成機率高。
- 成長最強勁:網通伺服器、工業。
- 穩健成長:筆電、通路。
- 持平或微幅成長:車用。
- 毛利率展望:
- 隨 AI 伺服器等高毛利產品佔比持續提升,毛利率趨勢正向。未來匯率波動仍是主要變數。
- 各產品線毛利率排序:網通伺服器 > 通路 > 工業 > IT/車用/家電。
7. Q&A 重點
- Q: 2025Q2 工業領域復甦的主要動能為何?車用業務何時可能恢復?第三季及全年展望如何?
A: 工業領域的成長主要來自儲能及變電站等新開發領域的訂單。車用業務雖然上半年衰退,但依下半年接單狀況,全年有信心達成持平或個位數成長。第三季營收預計季增 5-10%,全年 20% 的營收成長目標絕對沒問題。
- Q: 2025Q2 毛利率創高的原因?匯率影響多大?未來趨勢如何?
A: 第二季毛利率已反映匯率負面影響。若無匯率影響,毛利率會更高。業外匯損約 2.3 億元。匯率每變動 1%,影響毛利率 0.2-0.3%。未來隨 AI 伺服器等高毛利產品佔比提升,對毛利率有正向幫助。
- Q: 除了營收規模擴大,還有什麼因素推升第二季毛利率?
A: 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生產規模提升帶來的經濟效益;二是菲律賓廠的產量增加,其單位生產成本相對較低,貢獻了成本節省的效益。
- Q: 菲律賓廠目前的產能、營收佔比及未來規劃?
A: 目前月產能約 100 萬台,營收佔比接近 10%。目標年底提升至 200 萬台以上。公司已在菲律賓購地,自建新廠預計 2027 年投產,以支持長期產能擴充。
- Q: AI 伺服器業務中 ASIC 與 GPU 的佔比?散熱模組與水冷業務的進展?
A: 上半年 ASIC 相關營收佔八成,GPU 佔兩成。公司近期已成為 NVIDIA 的 RVL,下半年 GPU 風扇業務將會成長。氣冷模組已於 Q2 開始出貨給品牌伺服器客戶。水冷團隊已建置完成,惠州實驗室 Q4 開幕,水冷板專案正在送樣,最快年底量產,明年將有較大成長。
- Q: 公司伺服器營收是否包含 AI 伺服器?菲律賓新廠時程是否有延後?
A: 簡報中的伺服器營收是包含 AI 伺服器與一般伺服器的總和。菲律賓新廠時程沒有延後,仍規劃於 2027 年初投產。
- Q: 公司目前是否受到關稅影響?
A: 沒有受到關稅衝擊。直銷美國的訂單已全數移往菲律賓生產,而交付給代工廠的部分也沒有關稅影響。
- Q: 各事業部全年展望及毛利率排序?
A: 除了車用業務較為持平外,其他業務都非常正向。網通伺服器、工業、通路、筆電皆看好成長。毛利率排序為:網通伺服器 > 通路 > 工業 > IT/車用/家電。
- Q: 水冷相關產品如水泵 (Pump)、Sidecar 的進度?
A: 相關產品將在今年 10 月的 OCP 大會上發表。水泵為自主設計與生產,預計明年開始貢獻營收。
- Q: 工業領域中,AI 相關的電源櫃 (Power Rack) 散熱機會為何?
A: Power Rack (或稱 Power Sidecar) 整合了 Power shelf 或 BBU,內部需要大量風扇,且效能要求越來越高,技術門檻提升,有助於降低價格敏感度。相關的電源廠都是我們的既有客戶,我們已全面參與其中。
- Q: 散熱趨勢若從液冷對氣冷 (Liquid to air) 轉向液冷對液冷 (Liquid to liquid),對風扇用量有何影響?
A: Liquid to liquid 會減少後端的風扇牆,但系統機箱內部仍然需要風扇。公司目前業務主軸是系統內的風扇,因此整體影響不會太大。另外,公司的風扇牆產品今年也將開始量產出貨,規格優於同業,預期滲透率會逐年上升。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本摘要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需求,請查閱原始影音內容或公司官方公告。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