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 2024Q1 營運表現優於預期:台積電 2014Q1 合併營收達新台幣 1,482.2 億 元,季增 1.7%,年增 11.6%。營業毛利率為 47.5%,營業利益率為 35.4%,皆超越先前修正後的財測高標。稅後純益為新台幣 478.7 億 元,每股盈餘 (EPS) 為新台幣 1.85 元。
- 2024Q2 展望強勁:公司預期第二季合併營收將介於新台幣 1,800 億至 1,830 億 元之間,季成長約 21.4% 至 23.5%。毛利率預估介於 47.5% 至 49.5% 之間,營業利益率則預估介於 36.5% 至 38.5% 之間。
- 庫存狀況與需求:管理層指出,目前半導體供應鏈庫存仍低於季節性正常水準約 5 天,預期庫存回補需求將在第二季顯現,因此對今年後續發展持樂觀態度。
- 先進製程進展:20 奈米製程正處於快速量產爬升階段。16 奈米 FinFET 技術將奠基於 20 奈米製程的成功經驗,預計將於 2015 年貢獻營收。
- 客戶集中度管理:公司認知到主要客戶集中度可能帶來的挑戰,策略是透過與客戶進行緊密合作與長期規劃(已規劃至 2015 年)來共同應對。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核心業務:台積電為全球領先的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公司,提供先進的晶圓代工服務。
-
2024Q1 產品應用組合:
- 通訊 (Communication):佔總營收 54%,季成長 8%。
- 工業用及標準類 IC (Industrial/Standard):佔總營收 22%,季成長 2%。
- 電腦 (Computer):佔總營收 13%,季成長 2%。
- 消費性電子 (Consumer):佔總營收 11%,季衰退 14%。
-
2024Q1 製程技術組合:
- 28 奈米:為營收主力,佔比 34%。
- 40/45 奈米:佔比 21%。
- 65 奈米:佔比 16%。
- 先進製程 (40/45 奈米及以下) 合計佔總營收 71%。
3. 財務表現
-
2024Q1 關鍵財務數據:
- 合併營收:新台幣 1,482.2 億 元,季增 1.7%,年增 11.6%。
- 營業毛利率:47.5%,較 2013Q4 的 44.5% 增加 3.0 個百分點。
- 營業利益率:35.4%,較 2013Q4 的 32.8% 增加 2.6 個百分點。
- 稅後純益:新台幣 478.7 億 元,季增 6.8%,年增 21.0%。
- 每股盈餘 (EPS):新台幣 1.85 元。
-
財務驅動因素:
- 正面因素:第一季營收及獲利表現優於預期,主要受惠於客戶需求強勁。
- 負面因素:管理層提及,為因應第二季強勁需求,第一季有提前備貨的狀況,此舉對第一季毛利率造成約 1 個百分點 的負面影響。
-
資本支出與現金流量:
- 2024Q1 資本支出為新台幣 1,149.1 億 元。
- 由於資本支出較高,本季自由現金流量為負新台幣 200.5 億 元。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庫存週期分析:管理層認為今年的市場狀況與去年不同。2013 年底,無晶圓廠 (Fabless) 客戶庫存大幅降低,甚至低於季節性水準達 6 天。截至 2014Q1,庫存仍低於季節性水準 5 天。鑑於市場展望轉佳,預期庫存回補力道將在第二季浮現,使公司對今年後續發展更為樂觀。
-
16 奈米 FinFET 技術:
- 技術基礎:16 奈米 FinFET 與 20 奈米 SOC 製程採用相同的後段製程設計規則 (Design Rule),但兩者為完全不同的元件結構,因此設計無法輕易轉移。
- 競爭優勢:公司相信,基於今年 20 奈米大規模量產所累積的學習經驗、製程控制能力及客戶合作基礎,台積電的 16 奈米 FinFET 技術在推出時將比競爭對手更為成熟。
- 量產時程:預計 2015 年開始貢獻營收,管理層預期到 2015Q2,16 奈米營收佔比可能達到幾個百分點 (a few percentage)。
-
InFO (整合型扇出封裝) 技術:
- 應用領域:目前正與行動產品客戶合作,主要應用於應用處理器 (Application Processor) 搭配記憶體晶片的封裝。
- 業務模式:台積電能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包括晶圓級製程 (wafer level activity) 與晶片堆疊 (stacking die)。預期此技術將應用於高產量產品,但初期合作客戶數量有限。
- 設計可攜性 (Design Portability):管理層認為,在不同晶圓代工廠之間轉移設計的難度與成本越來越高。由於先進製程的元件特性與應力 (stress/strain) 等複雜因素高度相關,無法透過逆向工程輕易複製,因此設計轉移的威脅有限。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資本支出規劃:即使 20 奈米產能有 95% 可轉換為 16 奈米,公司預計 2015 年仍將持續增加資本支出。策略上,除了將部分 20 奈米產能轉換外,也將新建 16 奈米產能,以確保 20 奈米與 16 奈米合併總產能持續增加,滿足客戶需求。
- 客戶集中度管理:面對前兩大客戶營收佔比可能達到 25-30% 的情況,公司的核心策略是與客戶建立非常緊密的合作關係。管理層強調,這不僅是台積電的問題,更是整個產業的挑戰。目前已與主要客戶共同規劃至 2015 年的供需,以應對市場的尖峰與低谷。
- 長期技術領導地位:公司致力於確保技術發展藍圖領先,當客戶有產品需求時,台積電能及時提供成熟且產能充足的技術支援,鞏固其在產業中的競爭地位。
6. 展望與指引
-
2024Q2 財務預測:
- 合併營收:預計介於新台幣 1,800 億至 1,830 億 元之間。
- 營業毛利率:預計介於 47.5% 至 49.5% 之間。
- 營業利益率:預計介於 36.5% 至 38.5% 之間。
- (以上預測皆基於新台幣兌美元匯率 30.10 的假設)
- 成長動能:第二季的強勁成長主要來自於供應鏈庫存回補以及終端市場需求優於預期。
- 風險與不確定性:分析師對 16 奈米製程導入的潛在不確定性表示關切,因其為全新的元件結構。管理層則強調公司已為技術導入做好準備。
7. Q&A 重點
Q (Bill Lu, Morgan Stanley): 關於第一季提前備貨對第一季及第二季毛利率的影響?
A: 第一季的提前備貨確實對當季毛利率產生約 1 個百分點的負面影響。然而,此舉對第二季的毛利率沒有影響,因為第二季的產能已滿,且訂單皆為常規訂單。
Q (Bill Lu, Morgan Stanley): 今年庫存週期的狀況與去年有何不同?如何管理客戶集中度風險?
A: 庫存週期:去年底,無晶圓廠客戶庫存大幅下降至低於季節性水準 6 天。今年第一季末,庫存仍低於季節性水準 5 天。鑑於展望轉佳,客戶需要回補庫存,因此對今年後續發展比去年更樂觀。
A: 客戶集中度:這是產業共同面對的問題。我們的策略是與兩大客戶進行非常緊密的合作,已共同規劃至 2015 年的供需,以應對挑戰。
Q (Andrew Lu, Barclays): 20 奈米產能有 95% 可轉換至 16 奈米,為何明年資本支出預期不會大幅下降?
A: 儘管部分 20 奈米產能會轉換為 16 奈米,但我們同時也會新增 16 奈米產能。明年 20 奈米與 16 奈米的合併總產能將會持續增加,新增的產能將多於轉換的產能。此外,主要客戶明年仍會繼續使用 20 奈米 SOC。
Q (Andrew Lu, Barclays): 公司如何計算每支智慧型手機貢獻的美元價值?
A: 我們是將台積電來自智慧型手機的晶圓總營收除以全球智慧型手機總出貨量。這個數字包含了矽含量增加與市佔率提升的雙重效應。
Q (William Dong, UBS): 20 奈米與 16 奈米共用設計規則,是否會增加設計被競爭對手模仿或轉移的風險?
A: 20 奈米 SOC 和 16 奈米 FinFET 是完全不同的元件結構,即使後段設計規則相似,設計也無法輕易轉移。此外,不同晶圓代工廠之間的設計轉移成本越來越高,且元件特性(如應力)極難複製,因此風險有限。我們的策略是憑藉 20 奈米的量產經驗,確保 16 奈米技術的成熟度領先對手。
Q (Stan Hiler, BofA Merrill Lynch): 16 奈米是全新的元件結構,是否應對其量產時程與不確定性抱持更保守的看法?
A: 我們接受此評論。台積電的責任是確保技術準備就緒,不因技術問題而耽誤客戶的產品規劃。目前我們談的是技術準備度 (readiness),實際的業務狀況會在明年的財測中說明。預計 2015 年會看到 16 奈米的營收,到 2015Q2 可能佔營收幾個百分點。
Q (Stan Hiler, BofA Merrill Lynch): 關於 InFO 技術,可否提供更多細節,例如應用、客戶類型及業務模式?
A: InFO 目前應用於應用處理器搭配記憶體晶片,主要與行動產品客戶合作。我們預期產量會很高,但初期合作客戶數不多。台積電能提供從晶圓級製程到晶片堆疊的完整服務。
Q (Mark, UDN TV): 關於目前的管理團隊分工,以及與董事長的互動模式?
A: 兩位共同執行長與董事長三人之間會持續溝通,為公司制定新策略。決策通常是共同制定的,過程中常能從董事長的智慧中學習與成長,以達到他的期望。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