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國巨 2025 年第一季營運表現優於預期,受惠於 AI 相關應用需求強勁及通路庫存回補。合併營收達 新台幣 311 億元,季增 3.7%,年增 9.1%。毛利率與營業利益率雙雙提升,分別達到 35.6% 與 20.8%。稅後淨利為 新台幣 55.3 億元,季增 49.1%,年增 20.5%,每股盈餘 (EPS) 為 新台幣 10.77 元。
公司表示,近年來從標準品轉型為高階產品的策略成效顯現,業務在各區域及產品組合間達到良好平衡。展望未來,公司預期第二季營收將有低個位數 (low single digit) 的季度成長,毛利率及營業利益率將微幅提升。AI 運算、高功率伺服器及中國電動車市場動能依然強勁,訂單出貨比 (Book-to-Bill Ratio) 維持在 1 以上。
策略方面,國巨持續推動對日本芝浦電子 (Shibaura Electronics) 的公開收購案,並於董事會決議將收購價從每股 4,300 日圓提高至 5,400 日圓,預計於 5 月 7 日啟動公開收購。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國巨為全球領先的被動元件供應商,在晶片電阻與鉭質電容領域位居全球第一,並在積層陶瓷電容 (MLCC) 及電感器領域名列前三。
2025Q1 營收組合分析:
-
依產品類別:
- 磁性元件 (Magnetics): 26.7%
- 鉭質電容 (Tantalum): 22.2% (佔比持續提升)
- 積層陶瓷電容 (MLCC): 19.6% (佔比微幅增加)
- 電阻 (Resistor): 14.3% (佔比微幅增加)
- 感測器 (Sensor): 9.6%
- 其他: 7.6%
- 摘要: AI 應用帶動鉭質電容、MLCC 及電阻需求,佔比均見成長;反觀車用市場疲軟則影響磁性元件表現。
-
依終端應用:
- 工業 (Industrial): 29.8%
- 運算與能源儲存系統 (Computing & ESS): 26.2% (受 AI 需求驅動,佔比顯著提升)
- 汽車 (Automotive): 19.6%
- 消費性電子 (Consumer): 11.4%
- 電信 (Telecom): 9.7%
- 航太/國防/醫療 (Aero/Def/Med): 3.3%
- 摘要: AI 驅動的運算與伺服器應用成長強勁。工業應用在歐美市場持續面臨逆風。汽車應用方面,中國市場的動能部分抵銷了歐美市場的疲弱。
-
依地理區域:
- 亞洲其他地區 (Rest of Asia): 27.8%
- 美國 (US): 27.3%
- 中國 (China): 26.6% (連續兩季成長)
- 歐洲 (Europe): 18.4%
- 摘要: 中國市場因 AI 及電動車需求而表現強勁,美國市場則維持穩固。
-
依銷售渠道:
- 全球經銷商 (Global Distributors): 43.1% (佔比提升,顯示通路庫存回補力道增強)
- 直接銷售 (Direct Sales): 37.1%
- EMS: 19.8%
- 摘要: 全球經銷商在經歷近兩年的去庫存後,庫存水位已趨於健康,並開始回補庫存。
3. 財務表現
-
2025Q1 關鍵財務指標:
- 營業收入: 311.04 億元,季增 3.7%,年增 9.1%。
- 毛利率: 35.6%,季增 2.5 個百分點,年增 1.8 個百分點。
- 營業利益率: 20.8%,季增 2.9 個百分點,年增 3.4 個百分點。
- 稅後淨利: 55.3 億元,季增 49.1%,年增 20.5%。
- 每股盈餘 (EPS): 10.77 元。
- EBITDA 利潤率: 28.2%,季增 3.2 個百分點。
-
財務驅動與挑戰:
- 驅動因素: 主要受惠於 AI 相關應用的強勁需求,帶動高階產品組合優化。同時,公司嚴格的費用控管亦是利潤率擴張的主因。
- 挑戰因素: 工業與汽車領域在歐美市場的需求相對疲弱,對部分產品線(如磁性元件)造成壓力。
-
現金流與財務結構:
- 2025Q1 自由現金流為 47.24 億元,現金產出能力穩定。
- 公司持續去槓桿化,財務結構日益強健。淨金融負債對過去 12 個月 EBITDA 比率已降至 17%。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市場趨勢與機會:
- AI 應用需求強勁: AI 伺服器、高階運算及相關基礎設施是目前最主要的成長動能。
- 通路庫存回歸健康: 經歷 2024 年的去庫存後,全球經銷商庫存水位已恢復健康,並於 2025Q1 開始回補,為營收帶來正面貢獻。
- 中國市場復甦: 中國市場在電動車及 AI 相關應用的帶動下,展現出持續的成長動能。
-
關鍵產品動態:
- 鉭質電容價格調整: 針對特定應用領域(主要為筆記型電腦)的鉭質電容產品進行了成本導向的價格調整,以反映原物料、勞動力及研發投入的成本。管理層強調此舉並非全面性漲價,也非因產能分配不足,而是常規的獲利能力檢視。此調整對整體營收影響不大,成長主要來自銷量驅動。
-
關稅議題:
- 管理層表示,關稅並非新議題,公司過去已有應對經驗。憑藉其遍布全球近 20 個國家的多元化製造基地(在中國以外擁有超過 30 座工廠),國巨能靈活調度產能與物流,以減輕關稅衝擊。目前評估關稅的影響是可控的 (manageable)。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長期計畫:
- 轉型高階產品: 持續推動從標準品為主的業務模式,轉向專注於高階、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第一季的財務表現即是此策略轉型的有力證明。
- 感測器業務整合: 已收購的感測器業務 (Telemecanique, Nexensos) 整合進展順利。儘管其主要市場(工業、汽車)面臨逆風,但營收表現符合預期,且在營運費用方面已有顯著改善。IT 系統整合也正積極進行中。
-
併購策略:芝浦電子公開收購案
- 最新進展: 國巨董事會決議將對芝浦電子的公開收購價碼從每股 4,300 日圓提高至 5,400 日圓,以展現合作誠意。
- 策略綜效: 國巨認為,憑藉其強大的全球銷售網絡,可為芝浦的產品創造顯著的銷售綜效。此外,國巨在客製化產品的營運經驗與芝浦高度契合,且全球化的佈局能有效分散地緣政治風險。
- 財務影響: 若收購成功,預計將支付約 600-650 億日圓現金。公司表示,以目前的現金水平來看,此交易不會對資產負債表造成重大衝擊,財務狀況將依然強健。
-
產能利用率:
- 2025Q1: 標準品約 60%,高階產品約 70%。
- 2025Q2 (預估): 隨著需求成長,標準品將提升至 65%,高階產品提升至 75%。
6. 展望與指引
-
2025 年第二季財務指引:
- 營收: 預期將較第一季低個位數成長 (low single-digit growth)。
- 毛利率與營業利益率: 預期將較第一季微幅增加 (slight increase)。
-
成長動能與風險:
- 主要動能:
- 訂單出貨比 (B/B ratio) 維持在 1 以上,穩健的在手訂單為第二季營收提供支撐。
- AI 相關應用(運算、高功率伺服器)及中國電動車市場的需求動能持續強勁。
- 潛在風險:
- 全球地緣政治及關稅政策的動態變化,為下半年展望帶來不確定性。因此,公司目前僅提供第二季的指引。
- 主要動能:
7. Q&A 重點
-
Q: 第一季營收優於預期的原因為何?是否與關稅前的拉貨效應有關?
A: 關稅相關的提前拉貨效應極小。主要原因是既有強勁的市場區隔(如大中華區、AI 應用、筆記型電腦、伺服器)動能比預期更強。此外,全球經銷商在經歷長期去庫存後,庫存水位已趨健康,開始回補庫存,也帶來正面貢獻。
-
Q: 關稅的具體影響為何?公司的應對策略是什麼?
A: 關稅政策細節不斷變化,難以量化具體數字。但國巨憑藉其全球化的製造佈局(在近 20 個國家設有生產基地),具備靈活調度產能與物流的能力,可有效降低衝擊。公司認為關稅的影響是可控的,不會對損益表產生重大影響。
-
Q: 公司在全球的產能分佈情況?
A: 公司在中國以外擁有超過 30 座工廠,營運據點遍布約 19-20 個國家。幾乎所有技術在多個國家都有備援產能。例如,鉭質電容在中國、泰國和墨西哥都有生產基地,這為全球客戶提供了極大的供應彈性。
-
Q: 關於鉭質電容價格調漲的更多細節?
A: 這是一項針對特定產品線(主要用於筆記型電腦)的成本調整,並非全面性漲價,也非因產能短缺。公司定期檢視產品的獲利能力,此次調整是為了反映材料、勞動力及研發投入的成本。此舉對整體營收影響不大。
-
Q: 第二季產能利用率的展望?
A: 預計標準品產能利用率將從第一季的 60% 提升至 65%;高階產品將從 70% 提升至 75%,以因應預期的銷售成長。
-
Q: 第二季營收展望為何是低個位數成長?
A: 主要延續第一季的正面趨勢,AI 相關應用和通路回補庫存仍是主要動能。然而,歐洲市場、歐美的工業與汽車市場依然疲弱。考量到第一季基期已高,加上關稅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因此給出相對穩健的成長指引。
-
Q: 對下半年的展望為何?
A: 由於關稅及地緣政治等因素帶來高度不確定性,目前難以提供明確的下半年展望。
-
Q: 感測器業務的整合進度如何?
A: 整合進展順利。儘管感測器業務主要面向的汽車和工業市場表現疲軟,但其營收符合預期。在營運費用方面已有顯著改善,IT 系統整合也即將完成。
-
Q: 今年的資本支出 (CAPEX) 規劃?
A: 今年資本支出將主要用於維護性支出及特定專案。第一季支出低於 4,000 萬美元,預計將維持此運作水準。鑑於全球不確定性,目前沒有新建廠房的計畫。
-
Q: 目前標準品和高階產品的訂單出貨比 (B/B Ratio)?
A: 標準品與高階產品的 B/B Ratio 皆略高於 1,維持了過去幾個月的良好動能。
-
Q: 第二季各產品線的成長預期排序?
A: 預計與 AI 應用關聯性高的鉭質電容、電阻和 MLCC將有較好的成長動能。而與工業、汽車市場關聯較大的磁性元件和感測器,成長性可能相對較緩。
-
Q: 第一季末的庫存天數?第二季的預期?
A: 第一季末庫存天數約為 127 天(上一季為 124-125 天),預計第二季將維持在穩定水平。
-
Q: 提高對芝浦電子的收購價後,是否有進一步溝通?若收購成功對資產負債表的影響?
A: 公司正努力與芝浦及其董事會保持正面溝通。若收購成功,預計支付約 600-650 億日圓現金。以公司目前的現金部位,此交易不會對資產負債表造成重大衝擊。
-
Q: 股利政策為何?
A: 將於下一次董事會後宣布。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