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國巨 2024 年第二季營運表現優於預期,主要受惠於 AI 相關應用及部分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需求帶動。公司營收、毛利率及營業利益率均呈現季增與年增。展望第三季,公司預期營收及獲利率將維持溫和成長,並將提升產能利用率以建立健康的庫存水位。
- 2024Q2 財務表現:合併營收為新台幣 314.2 億元,季增 10.2%,年增 17.4%。毛利率回升至 35.1%,季增 1.3 個百分點。營業利益率為 20.6%,季增 3.2 個百分點。稅後純益為 54.5 億元,每股盈餘 (EPS) 為 13.02 元。
- 2024 上半年表現:合併營收近 600 億元,年增 13.4%。毛利率為 34.5%,稅後純益超過 100 億元,每股盈餘 (EPS) 為 24.04 元。
- 主要動能:AI 伺服器、AI PC 及消費性電子需求回溫是第二季優於預期的主因。大中華區市場表現亦優於預期。
- 第三季展望:公司預期營收將有低個位數 (low single-digit) 的季成長,毛利率與營業利益率也將有低個位數的百分比改善。主要動能預期來自 AI、運算、通訊及消費性電子領域的持續成長,以及通路庫存回補需求。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國巨為全球領先的被動元件供應商,產品組合涵蓋積層陶瓷電容 (MLCC)、鉭質電容、晶片電阻、電感、感測器等,廣泛應用於汽車、工業、運算、消費電子等多個領域。
- 核心業務:公司為全球最大的晶片電阻與鉭質電容供應商,並在 MLCC 與電感領域位居全球前三。
-
2024Q2 產品營收佔比:
- 磁性元件 (Magnetics): 30%
- MLCC: 18% (季減 2 個百分點)
- 鉭質電容 (Tantalum): 18% (季增 2 個百分點),主要受惠於筆記型電腦、SSD 及伺服器需求帶動。
- 電阻器 (Resistor): 14%
- 感測器 (Sensors): 10% (季減 2 個百分點),主要受工業應用需求疲軟影響。
- 其他元件: 10%
-
2024Q2 應用領域佔比:
- 工業 (Industrial): 34% (季減 2 個百分點),需求相對疲軟,尤其在歐洲市場。
- 運算與企業系統 (Computing & ESS): 22% (季增 1 個百分點),為主要成長動能。
- 汽車 (Automotive): 20%,需求持平但結構穩健,電動車領域對鉭質電容的需求持續增加。
- 消費電子 (Consumer): 12% (季增 1 個百分點),呈現復甦跡象。
- 電信 (Telecom): 9%
-
2024Q2 地區營收佔比:
- 亞洲其他地區: 29%
- 美國: 26% (季增 1 個百分點)
- 中國: 25% (季增 2 個百分點),需求回溫。
- 歐洲: 20% (季減 3 個百分點),市場需求相對疲弱。
3. 財務表現
公司第二季財務表現穩健,營收與獲利能力雙雙提升,現金水位持續增加,財務結構更趨健康。
-
關鍵財務指標 (2024Q2):
- 合併營收:314.2 億元,季增 10.2%,年增 17.4%。
- 毛利率:35.1%,為近兩年來首次重返 35% 水準。
- 營業利益率:20.6%。
- 稅後純益 (歸屬母公司):54.5 億元。
- 每股盈餘 (EPS):13.02 元 (前一季為 11.02 元)。
- EBITDA 利潤率:27.6%。
-
關鍵財務指標 (2024 上半年):
- 合併營收:599.2 億元,年增 13.4%。
- 毛利率:34.5%。
- 每股盈餘 (EPS):24.04 元 (去年同期為 18.80 元)。
-
財務結構:
- 現金及約當現金:截至第二季末達 923 億元,季增約 10%,年增 25%。
- 存貨週轉天數:自約 130 天降至 120 天,顯示庫存管理效率提升。
- 負債比率:淨金融負債對權益比率降至 16.7%,財務槓桿持續改善。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市場需求呈現分歧,AI 相關及消費性電子領域需求強勁,而工業領域則相對疲軟。公司產品價格維持穩定,並未因同業漲價而跟進調整。
-
市場趨勢:
- AI 應用:AI 伺服器、AI PC 及相關應用需求強勁,是第二季營收優於預期的主要驅動力。公司表示此趨勢將延續至下半年。
- 鉭質電容:受惠於筆記型電腦、固態硬碟 (SSD)、伺服器及電動車等領域對高效能、小型化元件的需求增加,鉭質電容業務動能強勁,訂單能見度 (Book-to-Bill Ratio) 轉正,積壓訂單 (Backlog) 開始增加。
- 工業與歐洲市場:此兩大領域需求相對疲弱,預期下半年將維持與上半年相似的趨勢,可能要到明年才有較明顯的復甦。
-
產品價格:
- MLCC 與電感:儘管市場傳出同業漲價消息,公司表示目前價格環境相對穩定,並未偵測到顯著的價格變動。公司強調與客戶維持長期合作關係,會遵守長期合約。
-
庫存狀況:
- 通路庫存:已處於健康水位,第二季已出現回補力道,預期第三季將持續。
- 公司庫存:公司認為大宗商品庫存水位偏低,計畫在第三季提升產能利用率以建立健康的庫存。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公司專注於穩健成長策略,透過嚴格的成本與費用控管、優化庫存管理,以及發揮併購綜效,持續提升營運效率與市場競爭力。
- 成本與費用控管:公司在第二季有效控制營業費用,費用率由 16.4% 降至 14.5%。未來將持續改善費用結構,尤其與去年併購案相關的一次性交易成本將逐漸減少。
-
庫存與產能管理:為應對市場需求並建立健康庫存,公司計畫在第三季提升產能利用率:
- 大宗商品 (Commodity):利用率將從 55% 提升至 65%。
- 高階產品 (Premium):利用率將從 70% 提升至 75%。
- 此舉有助於降低單位生產成本,對毛利率將產生正面影響。
-
競爭定位與併購綜效:
- 公司持續透過併購擴大產品組合與市場地位。例如,透過整合 KEMET 在車用市場的客戶關係與通路,成功將國巨集團更多元的產品導入新的車用平台,帶動市佔率提升,抵銷了部分車市的短期波動。
6. 展望與指引
公司對 2024 年第三季提出溫和成長的展望,預期營收與獲利能力將持續改善。
-
2024Q3 財務指引:
- 營收:預估低個位數百分比 (low single-digit) 的季成長。
- 毛利率:預估低個位數百分比的改善。
- 營業利益率:預估低個位數百分比的改善。
-
成長動能:
- 正面因素:AI、運算、通訊及消費性電子相關領域需求動能持續;通路庫存健康,預期將有回補需求。
- 挑戰因素:工業與歐洲市場需求疲軟,抵銷了部分成長動能,因此整體成長預期較為溫和,而非 V 型反轉。
- 長期展望:管理層認為,產業在經歷過去一至兩年的下行週期後已觸底,目前正處於逐步復甦 (gradual recovery) 的軌道上,此正面趨勢有望延續。
7. Q&A 重點
Q: 第二季營收表現遠優於預期的原因是什麼?此動能是否會延續至第三季?
A: 第二季的強勁表現主要來自 AI 相關應用 (伺服器、筆電) 及消費性電子的整體需求優於預期,特別是大中華區的復甦。這些趨勢在第一季已出現,並在第二季加速。我們預期此動能將在今年剩餘時間持續。然而,由於其他地區 (如歐洲) 和領域 (如工業) 的需求較為疲軟,綜合考量下,第三季的營收指引為低個位數成長。
Q: 公司如何看待 AI 相關業務的營收貢獻?
A: 第二季的成長不僅來自 AI,也來自去年表現低迷的消費性電子領域 (如筆電、個人電腦) 的復甦。我們沒有單獨追蹤來自 AI 應用的具體營收數字,因此很難提供確切的百分比。但我們確定的是,AI 趨勢正在增加這些終端產品的元件使用量。
Q: 鉭質電容業務在第二季表現強勁,主要動能來自哪些領域?下半年是否會持續成長?
A: 主要動能來自筆記型電腦、SSD、伺服器,以及電動車。鉭質高分子電容適用於空間有限且需要高性能、高能量的應用。目前我們看到訂單動能正面 (Book-to-Bill 為正),積壓訂單也在增加,這是在去年未見的積極信號。因此,我們預期下半年將持續改善。
Q: 第三季營收指引為何略低於歷史季節性表現?
A: 我們的業務遍及全球,不同市場表現分歧。雖然部分領域成長強勁,但歐洲地區及工業領域的需求較為緩慢。綜合這些因素後,我們得出第三季溫和成長的預期。
Q: 第三季計畫大幅提升產能利用率,但營收指引僅為低個位數成長,這是否意味著平均售價 (ASP) 將會下滑?
A: 提升產能利用率的主要目的不是完全為了支持當季營收,而是為了建立健康的庫存水位。我們觀察到,尤其在大宗商品方面,庫存已降至較低水平,因此需要提高產能來回補庫存。更高的利用率將有助於降低單位成本,對毛利率有正面影響,這已反映在我們的毛利率指引中。
Q: 第三季各終端市場的展望如何排序?
A: 第三季的市場強弱順序預期與上半年相似。消費性電子、筆電、智慧型手機、SSD 及伺服器等領域將持續表現良好。另一方面,工業領域 (特別是在特定地區) 成長較慢,預期第三季將維持相同趨勢。車用領域則較為動態,雖然部分項目延遲,但整體需求不弱,尤其在電動化趨勢下。
Q: 營業費用率在第二季顯著下降,未來的目標為何?
A: 我們預期營業費用將持續逐步改善,特別是與去年收購案相關的一次性交易成本會逐漸消失。不過,大部分營業費用屬於固定成本,僅有約 2-3% 的分銷成本與營收直接相關。因此,費用「率」的變化很大程度取決於營收動能,我們無法提供確切的百分比目標。
Q: 市場傳出 MLCC 和電感價格上漲,公司的定價策略是什麼?
A: 對於 MLCC,我們目前觀察到價格相當穩定,並未發現顯著變動。對於電感,儘管有同業因原物料成本 (如銀漿) 上漲而調價,但我們並未遭受巨大的成本衝擊,也沒有調整價格的計畫。我們致力於與客戶維持長期合作關係,並遵守現有的多年期合約。除非面臨無法吸收的重大成本增加,否則我們不會輕易調整現行業務的價格。
Q: 公司在車用市場的表現似乎比許多同業更具韌性,原因是什麼?
A: 這主要歸功於我們持續的設計導入 (Design-in) 活動與技術佈局。自從收購 KEMET 後,我們花了數年時間利用其在大型車用客戶中的深厚關係與通路,成功將國巨集團更廣泛的產品組合導入新的汽車平台。現在我們開始看到成果,許多新平台採用了更多國巨的產品,這有助於我們提升市佔率,從而抵銷了部分市場的短期放緩。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