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鴻海 2024 年第三季營運表現強勁,多項財務數據創下歷史同期新高。公司對第四季及 2025 年展望保持樂觀,主要成長動能來自 AI 伺服器業務的爆發性增長。
- 第三季財務表現優於預期:2024Q3 合併營收達 1.85 兆 新台幣,年增 20%;稅後淨利 493 億 元,年增 14%;單季 EPS 為 3.55 元,年增 0.44 元。營收、毛利、營業利益及淨利均創下歷年同期新高。
- AI 伺服器為主要成長引擎:2024 前三季 AI 伺服器營收年增超過一倍,佔整體伺服器營收比重已超過 40%。公司預期 2025 年 AI 伺服器將持續逐季增長,佔比將超過 50%,成為集團成長的關鍵驅動力。
- 2024 全年展望:維持全年「顯著成長」的預期,能見度較先前更高。其中,雲端網路產品動能增強,電腦終端產品因新品效應上調展望至「顯著成長」,但因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對消費智能產品的展望則略為下修。
- 2025 年展望樂觀:在全球總體經濟環境穩定下,生成式 AI 的快速發展將加速全球對算力的投資,成為 ICT 產業最主要的成長動能。鴻海對此保持樂觀看法,預期雲端網路產品與消費智能產品的營收貢獻將趨於平衡。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鴻海的業務組合在 AI 趨勢下正經歷結構性轉變,雲端網路產品的比重顯著提升,而新事業如電動車與半導體也持續推進。
-
核心業務營收佔比 (2024Q3):
- 消費智能產品:佔比 45%。
- 雲端網路產品:佔比 32%,年增率強勁,主要由 AI 伺服器帶動。
- 電腦終端產品:佔比 17%。
- 元件及其他產品:佔比 6%。
-
各業務部門表現與展望:
- 雲端網路產品:為成長最快的部門。AI 伺服器 2024 前三季營收年增超過一倍,一般型伺服器 營收亦成長超過 20%。公司預期 2025 年 GB200 機櫃系統將成為出貨主力,並目標維持 40% 以上的市佔率。
- 消費智能產品:第四季因傳統旺季效應,預期將有強勁的季增長,但考量地緣政治與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年對年展望趨於保守。長期來看,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穩定,公司將透過全球佈局(尤其在印度)來鞏固競爭優勢。
- 電動車 (EV):持續擴展產品組合,MODEL B 車款預計年底完成量產準備。電池芯廠房因颱風影響,預計延至 2025Q1 量產。公司正與兩家日本車廠洽談 CDMS 合作,預計數月內完成簽約。雖然達成 5% 市佔率的目標時程將延後,但長期目標不變。
- 半導體:持續強化關鍵產能,車用 SiC 產品預計本季完成客戶驗證並開始量產。新竹的 SiC 模組廠已開始試產。
3. 財務表現
公司 2024Q3 財務表現亮眼,營收與獲利均創同期新高。雖然毛利率因產品組合改變而略有下滑,但營業費用率控制得宜,展現了規模經濟的效益。
-
關鍵財務數據 (2024Q3):
- 營收:1.85 兆 元,季增 20%,年增 20%。
- 毛利率:6.19%,年減 47 個基點。主要原因是 AI 伺服器營收佔比大幅提升,其整機櫃模式稀釋了毛利率,但獲利絕對金額是增加的。
- 營業利益率:2.95%,年減 4 個基點。
- 稅後淨利率:2.66%,年減 14 個基點。
- 稅後淨利:493 億 元,季增 41%,年增 14%。
- EPS:3.55 元,高於去年同期的 3.11 元。
-
累計財務表現 (2024 前三季):
- 累計營收:4.7 兆 元,年增 10%。
- 毛利、營業利益及淨利:分別年增 8%、16% 及 20%,均創下同期新高。
- 營業費用率:受益於規模經濟,已降至 3.5% 以下。
-
驅動與挑戰:
- 成長驅動:AI 伺服器需求強勁,是營收與獲利成長的主要動力。
- 挑戰:AI 伺服器整機櫃出貨模式對毛利率產生稀釋效應。公司策略是透過增加零組件自製率(垂直整合),例如液冷散熱方案、Bus bar 等,來提升整體產品的利潤率,以達成獲利最大化的目標。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鴻海積極把握 AI 帶來的市場機遇,從伺服器硬體到關鍵零組件進行深度佈局,同時透過全球化生產來應對地緣政治風險。
- AI 伺服器市場:公司認為 AI 市場潛力巨大,主要客戶預估市場規模可達 5,000 億至 1 兆美元。鴻海目標客戶涵蓋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 (CSP)、網路公司 (NCP) 及一線品牌客戶,幾乎涵蓋所有 AI 伺服器需求。
-
關鍵產品進展:
- NVIDIA GB200:NVL72 機櫃將是市場主流規格。公司已開始生產,預計年底小量出貨,2025Q1 開始放量,並將逐季成長。
- 液冷散熱方案:公司目標自製 CDU (冷卻液分配單元)、UQD (通用快接頭)、歧管 (Manifold) 及 水冷板 (Cold Plate) 等四大關鍵零組件,並已向客戶申請驗證。憑藉在機櫃系統的領導地位與供應鏈管理能力,具備高度競爭優勢。
-
全球佈局與地緣政治:
- 公司在全球 24 個國家擁有超過 200 個營運據點,此多元化佈局成為重要競爭優勢。
- 北美產能:為滿足美國客戶對 AI 伺服器的需求,將持續增加在美國(威斯康辛、德州)與墨西哥的投資與產能。
- 印度產能:在智慧型手機業務方面,印度佈局已見成效。目前印度產能約佔個位數百分比,目標在未來 1-2 年內提升至 15-20%。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鴻海的長期策略是從製造服務公司轉型為「科技製造平台服務公司」,並以垂直整合與全球佈局為兩大核心支柱,應對市場變化與挑戰。
-
長期計畫:
- 產品組合多元化:2025 年,雲端網路產品的營收貢獻將與消費智能產品趨於平衡,降低對單一產品或單一客戶的依賴。
- 垂直整合深化:在 AI 伺服器領域,除了現有的板卡、交換器等,將進一步擴展至液冷散熱、電源匯流排 (Bus bar) 等關鍵零組件,以提升獲利能力。
- 新興業務培育:電動車 (EV) 與半導體是公司長期的成長支柱,EV 市場的短期放緩反而給予公司更多準備時間,並吸引更多傳統車廠洽談合作。
-
競爭定位:
- 規模經濟:龐大的營運規模帶來成本優勢及穩定的費用率。
- 全球供應鏈管理:能夠靈活調配全球產能,以滿足客戶在不同地區的生產需求,有效應對地緣政治風險。
- 客戶關係:與全球頂尖科技公司擁有深厚的合作關係,能掌握第一手市場需求與技術趨勢。
-
風險與緩解:
- 地緣政治風險:透過全球化的生產佈局來分散風險。例如,AI 伺服器主要在北美生產,智慧型手機則擴大印度產能。
- AI 伺服器毛利稀釋:透過提高零組件自製率來緩解,目標是最大化獲利絕對值。
6. 展望與指引
公司對短期及中長期展望皆表達正面看法,認為 AI 趨勢將持續至少 2-3 年,為公司帶來強勁的成長動能。
-
2024Q4 展望:預期營收將呈現顯著的季增與年增。
- 消費智能產品:因旺季效應,將顯著季增。
- 雲端網路產品:因 Q3 基期較高,預期與 Q3 持平。
- 電腦終端產品:因 Q3 返校需求基期高,預期將季減。
- 元件及其他:預期將顯著季增。
-
2024 全年展望:
- 整體維持「顯著成長」的看法。
- 雲端網路產品與元件及其他產品維持「顯著成長」。
- 電腦終端產品上調至「顯著成長」。
- 消費智能產品因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展望略為下修。
-
2025 展望:
- AI 伺服器將是主要成長動能,需求強勁,能見度至少看到未來 2-3 年。
- 預期雲端網路產品與消費智能產品的營收佔比將更加平衡。
- 一般型伺服器因 AI 基礎設施帶動的數據處理與儲存需求,預期也將持續成長。
7. Q&A 重點
-
Q: 關於 AI 伺服器,請更新今年的營收貢獻、GB200 的量產時程,以及對明年的成長預期?
A: 2024 前三季 AI 伺服器營收年增超過一倍,佔整體伺服器營收約 45%。明年目標是佔比超過 50%。GB200 已開始生產,預計年底小量出貨,2025Q1 開始放量,並將逐季成長。明年在 AI 伺服器強勁帶動下,雲端網路產品部門營收將大幅成長,與消費智能產品部門的營收規模將更為平衡。
-
Q: 鴻海自製散熱解決方案導入 GB200 的進度與競爭優勢為何?
A: 我們目標自製 UQD、水冷板、CDU、歧管等四項關鍵液冷零組件,進展順利。鴻海的優勢在於我們在機櫃系統市場佔有主導地位,能提供從零組件到系統組裝的完整供應鏈服務,如同我們在消費電子產品所做的。
-
Q: 如何透過垂直整合緩解 AI 伺服器帶來的毛利率稀釋?除了散熱還有哪些自製零組件?
A: 垂直整合是提升 AI 伺服器獲利能力的關鍵。除了液冷方案,我們也展示了自製的電源匯流排 (Bus bar),以及 NVLink 交換器、InfiniBand、乙太網路等網通相關零組件。
-
Q: 對 2026 年 AI 伺服器市場的看法?CSP 客戶是否會因尚未獲利而停止投資?
A: 我們認為 AI 發展仍處於早期階段。根據我們一年前的預估,AI 市場規模在未來 7-8 年內將超過 1 兆美元,硬體約佔一半。目前主要客戶也認同市場規模在 5,000 億至 1 兆美元之間。我們會密切觀察 Microsoft 等已推出 AI 應用的 CSP 客戶的投資回報情況,作為市場需求的指標。
-
Q: 明年一般型伺服器的成長率預期?AI 伺服器是否會排擠其預算?
A: 我們在一般型伺服器市場仍維持約 40% 的主導市佔率。今年以來成長良好,並未受到 AI 伺服器排擠。展望明年,AI 基礎設施需要數據處理與儲存的支持,因此我們預期一般型伺服器需求將持續存在並繼續成長。
-
Q: 智慧型手機業務的需求現況如何?對明年 iPhone 新機的看法?在印度的產能規劃?
A: 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長期穩定,通常在外觀或軟硬體有重大變革時才會出現換機潮。因應地緣政治,我們持續擴大全球佈局,尤其在印度。目前印度產能佔比為個位數,目標未來 1-2 年內提升至 15-20%。
-
Q: 來自單一最大客戶 (Apple) 的營收佔比今年與明年的變化?
A: 以往該客戶營收佔比超過 50%。明年隨著 AI 伺服器業務大幅成長,來自 CSP、NCP 等客戶的營收將顯著增加,產品組合與客戶基礎將更多元化。因此,該特定客戶的營收佔比將會下降,但這不代表營收絕對金額會減少。
-
Q: 地緣政治風險的具體內容與應對計畫?
A: 不同產品面臨的風險不同。消費電子產品(如手機、PC)受關稅影響較小;而涉及國安議題的 AI 伺服器風險較高。我們的應對策略是將 AI 伺服器產能主要佈建於北美(美國、墨西哥),智慧型手機則擴大印度產能,以達成供應鏈的多元化與韌性。
-
Q: 對電動車 (EV) 業務的展望,尤其在美國新政府上任後?
A: 無論是否有 IRA 法案補助,在地化生產都是趨勢。少了政府補貼,成本結構將更為重要,這也凸顯了鴻海 CDMS 模式的優勢。近期市場競爭加劇,反而吸引更多傳統車廠前來洽談合作。市場短期雖有放緩,但長期趨勢不變,這給了我們更充分的準備時間。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