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ic selectors
Exact matches only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content
Post Type Selectors
Search in posts
Search in pages
Filter by Categories
材料設備
美股觀點摘要
法說會備忘錄
消費性電子
量化分析
金融知識
投資心法
投資入門
其他
軟體
能源
生醫
民生消費
電子零件
記憶體
IC 封測
IC 製造
IC 設計
半導體
個股分析
其他
民生消費
生醫
軟體
消費性電子
車用
AI
產業分析
時事短評
未分類
logo 註冊/登入 logo


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台達電營運摘要

台達電 2023 年第一季因季節性因素及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疲弱,營運表現較前一季下滑,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仍維持成長趨勢。電動車相關業務為主要成長動能,營收年增達 100%。展望第二季,公司預期營運將優於第一季,並較去年同期成長。

  • 營收:2023Q1 合併營收為 929 億元,年增 13%,季減 12%
  • 毛利率:為 27.5%,受產品組合影響季減 0.5 個百分點,但年增 0.2 個百分點。
  • 營業利益率:為 9.1%,季減 1.1 個百分點,年增 0.1 個百分點。
  • 稅後淨利:為 69 億元,年增 14%,季減 13%
  • 每股盈餘 (EPS):為 2.66 元
  • 展望:預期第二季營收將呈現季增及年增。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疲弱態勢預計將持續至上半年,而電動車、資料中心、網通及遊戲機相關業務則維持穩健。


2. 台達電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台達電業務主要分為三大範疇:電源及零組件、自動化、基礎設施。2023Q1 各業務部門營收均呈現年增、季減的趨勢。

  • 電源及零組件 (Power Electronics)
    • 營收佔比 59%,2023Q1 營收 546 億元 (年增 11%,季減 11%),獲利 70 億元 (年增 25%,季減 26%)。
    • 電動車零組件業務的獲利顯著提升,為此部門主要成長動能。
    • 消費性電子相關業務(如電腦、智慧型手機)表現疲弱。
  • 自動化 (Automation)
    • 營收佔比 15%,2023Q1 營收 139 億元 (年增 19%,季減 9%),獲利 5 億元 (年減 22%,季增 4%)。
    • 工業自動化 (IA)業務有所改善,但復甦力道尚不強勁。
    • 樓宇自動化 (BA)則呈現放緩趨勢,但旗下子公司晶睿通訊 (Vivotek) 表現依然良好。
  • 基礎設施 (Infrastructure)
    • 營收佔比 26%,2023Q1 營收 243 億元 (年增 14%,季減 16%),獲利 9 億元 (年減 26%,季增 15%)。
    • 電動車充電樁業務表現強勁。
    • 通訊電源與資料中心解決方案業務則相對遲滯。


3. 台達電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數據 (2023Q1)
    • 合併營收929 億元,年增 13%,季減 12%。
    • 毛利率27.5%。毛利季減主要受不利的產品組合影響。
    • 營業費用率18.5%,其中研發費用佔營收 8.3%,銷管費用佔 10.2%。
    • 營業利益率9.1%
    • 業外收益16 億元,高於前幾季。
    • 稅前淨利100 億元,年增 17%,季減 14%。
    • 有效稅率20%
    • 稅後淨利69 億元,年增 14%,季減 13%。
    • EPS2.66 元
  • 驅動與挑戰因素
    • 成長驅動:電動車解決方案(車載與充電樁)為主要成長引擎。
    • 挑戰:消費性電子市場(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需求疲弱,對零組件業務造成壓力。快速成長的電動車相關業務目前毛利率較低,對整體毛利率產生結構性影響。
  • 重大事項
    • 庫存提列:公司說明第一季的庫存提列是依循穩定的會計政策,針對庫齡較長的庫存進行提列,並非一次性事件。當旺季出貨增加時,將有機會回轉。


4. 台達電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電動車 (EV) 市場
    • 2023Q1 電動車解決方案業務年成長達 100%。公司客戶群主要為全球前 20 大車廠中的 7 成,訂單相對穩定,未因特定品牌(如特斯拉)的價格策略而受到顯著影響。
    • 管理層認為電動車價格下降以擴大市佔率是合理趨勢,供應商需具備足夠的競爭力來維持獲利。電動車零組件業務進入門檻高,需要大量前期投資,因此價格相對穩定。
  • AI 伺服器
    • 市場對 AI 伺服器發展感到興奮,但相關公司的商業模式尚未清晰,因此短期內大規模的資本投入有限。
    • AI 專用資料中心的建置成本遠高於傳統資料中心。無論伺服器類型如何演變,電源供應器的核心要求仍在於效率,台達電在此領域將持續參與市場發展。
  • 伺服器市場
    • 2023 年初伺服器市場成長動能放緩,但考量到 AI、數據流量等長期趨勢,公司認為此放緩應為暫時性現象。
  • 電動車充電樁市場
    • 充電樁產品本身的進入門檻不高,但關鍵競爭力在於:1) 與電網的整合能力;2) 具競爭力的成本結構;3) 提供整合儲能等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
  • 通訊電源市場
    • 因多數電信營運商下修今年的資本支出計畫,基地台市場疲弱,預期今年該業務表現將較為挑戰。


5. 台達電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全球佈局與產能擴張
    • 公司持續推動去中心化的製造策略,目前中國產能約佔 60%
    • 為滿足未來成長需求及客戶要求,正加速在中國以外地區建廠,包括台灣、美國、歐洲、泰國及印度等地。
    • 2023 年資本支出預計將略高於 2022 年的 218 億元,主要因部分去年的投資遞延至今年。
  • 美國通膨削減法案 (IRA)
    • IRA 法案要求在美國本地製造以獲得補貼,台達電在美國擴建新產能部分是為了因應此趨勢。
    • 公司也意識到在美生產面臨勞動成本較高、供應鏈不夠完整等挑戰。
  • 儲能系統業務
    • 市場潛力巨大,但目前發展的主要瓶頸在於電池成本依然偏高。此外,產品能否成功與電網整合也是關鍵。
  • 長期成長計畫
    • 公司對未來幾年維持雙位數成長抱持信心,主要成長動能來自電動車、自動化、儲能系統及網通業務。


6. 台達電展望與指引

  • 短期展望 (2023Q2)
    • 預期營運表現將優於第一季,並實現年對年成長。
    • 消費性電子產品(PC、筆電、智慧型手機)的疲弱態勢將持續至上半年。
    • 遊戲機電源、資料中心及網通相關應用表現相對穩健。
  • 全年毛利率展望
    • 預期 2023 年毛利率將面臨壓力,主要因為成長快速的電動車相關業務(車載與充電樁)現階段毛利率較低,產品組合的改變將影響整體毛利率表現。
  • 長期成長動能
    • 公司看好電動車、自動化、儲能及網通等多項業務的成長潛力,將持續投入資源推動這些新興業務發展。


7. Q&A 重點

Q:可以說明第一季營收的細節嗎?哪些業務較強,哪些較弱?

A:第一季電動車解決方案業務年增約 100%,表現非常強勁,外部充電樁業務亦同。較弱的業務主要與智慧型手機和消費性筆電應用相關,此疲弱趨勢預計將持續到上半年。

Q:關於庫存提列,可否說明其淨影響?

A:庫存提列與回轉的淨影響取決於總體經濟環境。若旺季時能順利出貨給客戶,回轉的金額就會比較多。這是公司一貫的會計政策,針對庫齡達 90 天、120 天、180 天等的庫存進行固定比例的提列。

Q:特斯拉近期的價格策略是否對台達電造成壓力?客戶是否有要求降價?

A:車廠的訂單不像消費性電子產品那樣變動快速,目前未看到重大影響。電動車價格下降以擴大市佔是正常趨勢,供應商必須具備競爭力。台達電的客戶主要為全球前 20 大車廠的 70%,而非新創車廠,訂單相對穩定。電動車零組件的進入門檻高,需要大量前期投資,因此目前供應商的價格穩定。

Q:第一季是否仍有零組件短缺問題?

A:第一季電動車業務的出貨基本符合預期。雖然仍有非常零星的短缺問題,但情況不嚴重,對營運影響不大。

Q:自動化業務的展望如何?第二季工業自動化 (IA) 是否會強勁復甦?

A:工業自動化業務確實看到一些改善與復甦,但還不能說是「非常強勁」的復甦,而是穩定改善。樓宇自動化方面,旗下的晶睿通訊表現不錯。中國 IA 市場的競爭一直存在,但競爭格局沒有太大改變。

Q:台達電在 AI 伺服器領域有哪些商機?產品規格有何變化?訂單是否增加?

A:雖然市場對 AI 伺服器很興奮,但相關公司的獲利模式仍不清晰,因此大規模投資尚未發生。AI 資料中心的建置成本遠高於傳統資料中心。對台達電而言,無論伺服器如何演變,電源供應器的核心都在於效率,我們肯定會參與其中。

Q:新台幣貶值對公司毛利率有多大幫助?

A:台達電的銷售和大部分成本都以美元計價,因此匯率變動對毛利率 (GPM) 的影響非常有限。

Q:電動車充電樁市場的競爭格局與中長期市佔率看法?

A:充電樁產品本身進入門檻不高,但關鍵競爭力在於能否與電網整合、具備成本優勢,以及提供包含儲能系統在內的整體解決方案。

Q:中國的產能佔比多少?未來是否會加速全球化佈局?

A:目前中國產能約佔全集團的 60%。公司確實持續加速在中國以外的產能建設,以提供客戶更大的彈性。

Q:消費性市場的庫存修正預計何時結束?

A:我們不是終端消費產品製造商,因此不適合回答這個問題。

Q:通訊電源的成長潛力如何?5G 之後的成長動能是什麼?

A:今年多數電信商下修了資本支出,基地台市場疲弱。雖然我們積極發展資料中心相關業務,但由於整體市場疲軟,今年對此業務的看法難以樂觀。

Q:近期發行公司債是否與發放股利有關?

A:可以這麼說,但並非完全相關。公司營運需要大量現金,發債或還款是財務操作的一環。發行公司債主要是為了鎖定長期利率,同時我們也會減少銀行借款,不會因此提高公司的負債比率。

Q:儲能系統業務的發展如何?

A:市場對儲能的期望很高,但此業務不僅是單一產品,還需與電網整合。目前最大的瓶頸是電池成本仍高,這是所有公司未來發展此業務需要克服的問題。

Q:未來幾年公司整體是否仍預期有雙位數成長?

A:我們對未來幾年電動車業務的快速成長有信心。此外,自動化、儲能系統、網通等業務也具備成長潛力。公司仍有許多方面可以持續改善,會繼續努力推動新業務。

Q:今年及明年的資本支出計畫?

A:這兩年有許多建廠計畫,包括台灣、中國、歐洲、美國、泰國、印度等地都在擴充產能。去年的資本支出為 218 億元,今年第一季為 62 億元。預計今年的資本支出會略高於去年,因為去年有部分計畫因缺工缺料而遞延。

Q:美國的 IRA 法案對公司有何影響?

A:IRA 法案涉及基礎設施的大量投資,並要求在美國本地製造才能獲得補貼。我們在美國擴建新產能部分是為此做準備。但在美國生產將面臨更高的勞動成本和不夠完整的供應鏈等挑戰,最終成本可能轉嫁給消費者。

Q:客戶是否會支付產能轉移的費用?

A:這取決於談判過程。如果客戶的供應商選擇不多,他們可能需要支付。如果供應商選擇多,我們可能需要自行吸收。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本摘要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需求,請查閱原始影音法說會簡報內容或公司官方公告。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