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台達電營運摘要
台達電 2023 年第一季營運表現穩健,營收達 929 億元,年增 13%,但受季節性因素影響季減 12%。毛利率為 27.5%,較去年同期微幅提升,但因產品組合不利,較前一季下滑。營業利益率為 9.1%,稅後淨利為 69 億元,年增 14%,單季 EPS 為 2.66 元。
本季主要成長動能來自電動車相關業務,其中電動車解決方案年增達 100%,充電樁業務亦表現強勁。然而,消費性電子相關業務,特別是智慧型手機與消費型筆電應用,表現相對疲弱,預期此趨勢將至少持續到上半年。
展望第二季,公司預期營運表現將優於第一季,並較去年同期成長。長期來看,公司對電動車、自動化、儲能及網通等多項業務的成長潛力保持信心,並持續進行全球產能擴張,以應對未來訂單需求。
2. 台達電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台達電業務主要分為三大事業群:電源及零組件、自動化、基礎設施。
- 電源及零組件 (Power Electronics):
- 2023Q1 營收佔比 59%。
- 受惠於電動車相關零組件業務改善,獲利較去年同期顯著成長 25%。然而,由於產品組合不利及消費性電子(智慧型手機、筆電)需求疲弱,獲利季減 26%。遊戲機電源供應器表現則相對不俗。
- 自動化 (Automation):
- 2023Q1 營收佔比 15%。
- 工業自動化(IA)業務有所改善,但市場復甦力道尚不強勁;樓宇自動化(BA)則呈現放緩。旗下子公司晶睿通訊(Vivotek)表現良好。整體獲利較去年同期下滑 22%,但較前一季成長 4%。
- 基礎設施 (Infrastructure):
- 2023Q1 營收佔比 26%。
- 電動車充電樁業務表現強勁,為主要成長動能。然而,由於電信營運商資本支出縮減,通訊電源業務疲軟;資料中心解決方案業務亦較為遲緩。整體獲利年減 26%,但季增 15%。
3. 台達電財務表現
- 2023Q1 關鍵財務數據:
- 營收:929 億元(年增 13%,季減 12%)
- 毛利:256 億元(年增 14%,季減 14%)
- 毛利率:27.5%(去年同期為 27.3%,前一季為 28.0%)
- 營業利益:84 億元(年增 13%,季減 22%)
- 營業利益率:9.1%(去年同期為 9.0%,前一季為 10.2%)
- 稅後淨利:69 億元(年增 14%,季減 13%)
- 每股盈餘 (EPS):2.66 元
- 有效稅率:約 20%
- 財務驅動與挑戰:
- 成長驅動:電動車相關業務(車載電源及充電樁)是本季最主要的成長引擎,年增率達雙位數甚至三位數。
- 挑戰:
- 產品組合:毛利率較低的電動車相關業務快速成長,對整體毛利率造成壓力。
- 市場需求:消費性電子市場(PC、手機)持續疲軟;電信基礎設施因客戶資本支出保守而需求放緩。
- 庫存管理:
- 公司提及第一季的庫存提列呆帳是依循穩定的會計政策,針對庫齡較長的庫存進行提列,並非一次性事件。未來若旺季出貨順暢,將有機會回轉。
4. 台達電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電動車市場:
- 管理層認為,儘管市場領導者(如 Tesla)採取降價策略,但車廠(OEM)的訂單屬於長期合作,不像消費性電子訂單波動劇烈。價格競爭是產業發展的自然過程,台達電憑藉與全球前 20 大車廠中約 70% 的客戶合作,維持穩固的客戶基礎。電動車市場的進入門檻高,需要大量前期投資與長期驗證。
- 儲能系統 (Energy Storage System):
- 市場對儲能發展抱有高度期待,但其商業模式不僅是銷售單一產品,更涉及與電網的整合。目前發展的主要瓶頸仍在於電池成本偏高,是所有廠商需要克服的挑戰。
- 散熱解決方案:
- 公司的散熱技術已從傳統的風扇等零組件,擴展至更先進的液冷散熱或混合式散熱系統等整體解決方案,具備完整的產品與技術佈局。
- 工業自動化(IA)市場:
- 中國解封後,IA 市場需求穩定改善,但尚未見到非常強勁的復甦。市場競爭格局並無太大改變。公司策略不僅專注於中國市場,也積極拓展海外業務。
5. 台達電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全球化佈局與產能擴張:
- 目前中國產能約佔集團 60%。為增加供應鏈彈性並服務全球客戶,公司正加速在中國以外地區的產能建設。
- 未來兩年資本支出計畫:將在台灣、泰國、印度、美國及歐洲等地新建或擴建廠房,為電動車等未來業務成長預做準備。今年的資本支出預計將略高於去年的 218 億元,部分原因是去年因缺工缺料而遞延的投資。
- 應對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RA):
- IRA 法案的補貼條件要求在美國本地製造,因此公司已規劃在美國設立新產能以應對此趨勢。然而,管理層也指出,在美生產將面臨勞動成本較高以及供應鏈不夠完整等挑戰,最終成本可能轉嫁給消費者。
- 競爭優勢:
- 公司強調其在智慧製造領域累積的經驗,透過中央的全球製造辦公室,能將成功的生產經驗快速複製到不同地區的廠房,維持全球一致的生產效率與品質。
6. 台達電展望與指引
- 短期展望 (2023Q2):
- 基於季節性因素,預期 Q2 營收將優於 Q1,且年增率將維持正成長。
- 全年展望:
- 毛利率:由於電動車等快速成長但毛利較低的業務佔比提升,預期全年毛利率將面臨壓力。
- 市場趨勢:消費性電子市場的疲軟預計將持續到上半年。電信電源業務因主要營運商下修資本支出,今年展望較為保守。
- 長期成長:
- 公司對於未來幾年維持雙位數成長的目標保持信心。主要成長動能將來自電動車充電樁、自動化、儲能系統及網通業務等。
7. Q&A 重點
Q:第一季各業務的強弱表現細節?
A:第一季電動車解決方案年增約 100%,外部充電樁業務也同樣強勁。較弱的業務主要與智慧型手機和消費型筆電應用相關,此疲軟趨勢預計至少持續到上半年。第二季展望方面,資料中心及網通業務表現不差。
Q:第一季的庫存提列是否為一次性事件?
A:並非一次性事件,而是公司一貫的會計政策,針對庫齡較長的庫存進行提列。當旺季來臨、出貨增加時,這些提列的金額有機會回轉。淨影響取決於宏觀經濟環境與出貨狀況。
Q:Tesla 的降價策略是否對台達電造成壓力?
A:車廠(OEM)的訂單是長期性的,不像消費性電子訂單那樣短期且多變。電動車降價以擴大市佔率是合理的市場趨勢。台達電的策略是與全球前 20 大車廠中的 70% 合作,而非新創車廠,且在任何市場都需保持競爭力來維持獲利與市佔。
Q:第一季是否仍有零組件短缺問題?
A:仍有非常輕微的零組件短缺問題,但並不顯著。第一季電動車業務的出貨基本符合預期,仍實現了 100% 的年增長。
Q:自動化業務的展望如何?中國 IA 市場的競爭狀況?
A:工業自動化(IA)業務看到一些復甦,但力道尚不強勁;樓宇自動化(BA)業務則有所放緩。中國 IA 市場的競爭一直存在,但競爭格局沒有太大變化。
Q:中國與海外的產能佔比?未來是否會加速全球化?
A:目前中國產能約佔 60%。公司確實持續在中國以外地區加速建廠,以提供客戶更大的彈性。
Q:今年的毛利率展望?
A:今年毛利率會有些壓力,主要是產品組合的關係。因為成長快速的業務如車載電動車產品和充電樁業務,其毛利率相對較低。
Q:消費市場庫存修正預計何時結束?
A:台達電並非終端消費產品製造商,因此不適合回答這個問題。
Q:通訊電源的成長潛力?5G 之後的驅動力?
A:今年多數電信營運商已下修資本支出計畫,導致電信基站市場疲弱。雖然公司積極發展資料中心相關業務,但因整體市場疲軟,今年對此業務難以非常樂觀。
Q:儲能系統業務的發展情況?
A:市場對儲能業務期望很高,但它不只是單一產品,還需與電網連接。目前最大的瓶頸是電池供應與成本仍然偏高。
Q:公司未來幾年是否仍預期有雙位數成長?
A:是的,公司對未來幾年的成長有信心。驅動力來自電動車充電樁(因應多款新車型推出)、自動化業務、儲能系統(雖然目前規模尚小)以及網通業務等。
Q:最近發行公司債是否與發放股利有關?
A:不完全是。公司營運需要大量現金,發債或還債是財務操作的一部分。發行公司債主要是為了鎖定長期利率,同時也會減少銀行借款,不會因此增加公司的負債比率。
Q:今年的資本支出計畫?會因經濟放緩而減少嗎?
A:去年資本支出為 218 億元,今年第一季為 62 億元。預計今年會略高於去年,因部分去年項目遞延至今年。公司的設備多為自製,計畫彈性較大,不易受經濟狀況顯著影響。
Q_1: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RA) 的影響?
A_1:IRA 要求產品在美國製造才能獲得補貼,這也是公司在美國擴產的原因之一。但美國的勞動成本較高,供應鏈也不如亞洲完整,這會是挑戰。
Q_2:客戶要求轉移產能時,是否會支付相關費用?
A_2:這取決於談判。如果客戶沒有太多供應商選擇,他們可能需要支付;如果供應商選擇多,則公司可能需自行吸收成本。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