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台達電 2018 年第三季受惠於季節性因素及被動元件業務成長,營運表現強勁。營收季增 10%、年增 6%,毛利率、營業利益率均較上季及去年同期顯著提升。管理層指出,毛利率改善主要來自於部分產品價格調漲、較佳的零組件採購議價能力,以及上半年高價庫存的消化。
展望第四季,公司預期營收將與第三季持平或微幅成長,但同時強調,中美貿易戰等宏觀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仍高,可能對終端市場需求造成影響。為分散風險,公司正積極將部分產線移回台灣,並在台灣中南部及北部規劃新廠。
- 2018Q3 營收:636 億 元,季增 10%,年增 6%。
- 2018Q3 毛利率:27.9%,優於前一季的 25.1% 與去年同期的 27.1%。
- 2018Q3 稅後淨利:60 億 元,季增 86%,年增 11%。
- 2018Q3 EPS:2.35 元。
- 第四季展望:預期營收與第三季持平或微幅成長,但宏觀經濟不確定性高。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台達電主要業務分為三大事業群:電源及零組件、自動化、基礎設施。
-
電源及零組件 (Power Electronics):
- 2018Q3 營收為 335 億 元,季增 17%,年增 3%。
- 營收成長主要受惠於被動元件業務的強勁增長,符合季節性預期。
-
自動化 (Automation):
- 2018Q3 營收為 94 億 元,季減 6%,年增 11%。
- 季對季下滑主要受到中國工業自動化 (IA) 市場需求趨緩的影響。然而,若以年對年來看,因合併 Vivotek (晶睿通訊) 的營收,仍是成長最快的部門。長期而言,公司看好智慧製造的趨勢。
-
基礎設施 (Infrastructure):
- 2018Q3 營收為 202 億 元,季增 6%,年增 10%。
- 受惠於通訊電源、資料中心解決方案、電動車充電樁及風電業務的貢獻,此部門維持穩健成長。
3. 財務表現
2018 第三季 (2018Q3) 財務數據
- 合併營收:636 億 元,季增 10%,年增 6%。
- 營業毛利:178 億 元,毛利率為 27.9%,較 2018Q2 的 25.1% 及 2017Q3 的 27.1% 均有提升。
- 營業費用:119 億 元,費用率為 18.6%。
- 營業淨利:59 億 元,營業利益率為 9.4%,較 2018Q2 的 6.1% 大幅改善。
- 稅後淨利:60 億 元,季增 86%,年增 11%。
- 每股淨利 (EPS):2.35 元。
2018 前三季累計財務數據
- 合併營收:1,724 億 元,年增 6%。
- 營業毛利:453 億 元,毛利率為 26.3%,較去年同期的 27.2% 下滑,主要受上半年成本壓力影響。
- 營業淨利:122 億 元,營業利益率為 7.1%。
- 稅後淨利:121 億 元,年減 11%。
- 每股淨利 (EPS):4.68 元。
財務表現驅動因素與挑戰
-
第三季毛利率提升:主要驅動因素包括:
- 部分產品價格調漲;
- 作為市場大型採購方,在零組件供應緊張時具備較佳的議價能力;
- 消化上半年成本較高的庫存。
- 自動化業務獲利下滑:主要受到中國工業自動化市場需求因宏觀經濟不確定性而放緩的影響。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工業自動化 (IA) 市場:
- 公司承認中國 IA 市場短期面臨需求放緩的挑戰,但強調全球工業自動化市場規模高達 2,000 億美元,台達電作為市場中的小型參與者,仍有巨大的成長空間。管理層相信,智慧製造是未來不可逆的趨勢,不僅在中國,在越南等東南亞市場也同樣重要,因此長期展望依然樂觀。
-
電動車 (EV) 相關業務:
- 電動車相關業務營收自去年以來已成長一倍,趨勢明確。
- 公司目前提供驅動馬達、逆變器、DC-DC 轉換器等產品,未來趨勢是將這些零組件整合為一體化的解決方案。
- 在電動車充電樁方面,公司認為快充是市場必然趨勢,目前正在開發功率高達 400 kW 的超級充電樁。此規格遠高於當時特斯拉的 150 kW 超充,未來充電 10 分鐘即可行駛 200 公里,有助於提升電動車的普及率。
-
5G 通訊:
- 管理層認為 5G 是長期機會,尤其在自動駕駛等應用領域,但短期內不會立即成為主要的成長動能。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生產基地多元化:
- 為應對中美貿易戰等外部風險,公司正積極分散生產基地。
- 措施包括將部分產線移回台灣、在台灣中南部及桃園規劃新廠、並在台北總部旁購地以興建新辦公室及產線。
- 收購泰國台達電 (Delta Thailand) 的計畫也在進行中,以強化海外佈局。
-
資本支出 (CAPEX):
- 公司強調其商業模式並非資本密集型。除了車用相關的測試與製造設備較為昂貴外,明年度的資本支出預計不會顯著高於歷史平均水平。
-
人力精簡計畫:
- 公司持續推動自動化以降低人力成本,目前維持每年約 20% 的人力精簡進度。
6. 展望與指引
-
2018Q4 展望:
- 公司預期第四季營收將與第三季持平或微幅成長。
- 管理層特別提醒,宏觀經濟的高度不確定性(如貿易戰)可能對終端市場需求產生衝擊,因此無法完全保證能達成此目標。
-
長期展望:
- 公司對工業自動化(智慧製造)及電動車相關業務的長期發展保持樂觀。
- 預期未來有效稅率將維持在 20% 至 25% 之間。
7. Q&A 重點
Q:第三季毛利率顯著提升的原因為何?
A: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部分產品價格調漲;第二是台達電作為大型採購商,在零組件供應吃緊時有較佳的議價能力;第三是先前成本較高的庫存在本季逐步消化完畢,降低了物料成本。
Q:收購泰國台達電 (Delta Thailand) 的進度如何?
A:目前仍在文件申請與和當地政府機關溝通的流程中,尚無更多細節可對外提供。
Q:自動化業務的獲利出現下滑,原因是什麼?
A:主要因為中國工業自動化 (IA) 市場受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影響,需求放緩所致。自動化業務包含工業自動化與樓宇自動化兩部分。
Q:對於工業自動化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公司有何應對計畫?
A:雖然短期有不確定性,但公司對工業自動化的長期需求仍非常樂觀,因為智慧製造是未來趨勢,這只是時間問題。
Q:公司是否有分散生產基地的計畫以應對風險?
A:是的,除了收購泰國台達電外,我們也已將部分產線移回台灣,並在台灣南部、中部及北部購地或建廠,以分散風險。
Q:車用電子零組件的展望如何?
A:趨勢非常明確,相關業務營收自去年以來已成長一倍。未來的重點是將驅動馬達、逆變器等零組件整合成完整的解決方案。
Q:明年的資本支出 (CAPEX) 展望如何?
A:台達電的商業模式並非資本密集型,除了車用相關設備較昂貴外,明年的資本支出預計不會顯著高於歷史水準。
Q:第四季的營收展望如何?
A:根據目前的預測,預期與第三季持平或微幅成長。但必須強調,宏觀環境存在許多不確定性,我們無法保證最終結果。
Q:公司的外匯避險政策是什麼?
A:我們主要採取自然避險 (natural hedge) 策略,因為公司的收款與付款幣別主要都是美元,所以匯兌損益相對穩定。對於特定地區的專案(如南非),才會進行個別的避險操作。
Q:公司為何需要借款?是否擔心美元升息?
A:借款主要是為了滿足特定地區(如韓國、南非)專案的現金需求,或是在台灣支付員工獎金、股東股利等新台幣支出。由於公司主要持有美元現金,因此美元借款需求不高。另外,收購目標泰國台達電本身也持有大量美元現金,所以不太擔心美元升息的影響。
Q:公司如何看待 5G 帶來的機會?
A:5G 是長期趨勢,特別是對於自動駕駛等應用非常重要,但我們認為這不會是短期內就會爆發的機會。
Q:人力精簡計畫的進度如何?
A:原計畫是到 2020 年底減少 90% 人力,目前的進度是每年減少約 20%。
Q:未來的有效稅率預估是多少?
A:預計會維持在 20% 到 25% 之間。
Q:對工業自動化業務的長期看法?
A:儘管中國市場短期放緩,但全球工業自動化市場規模高達 2,000 億美元,台達電的市佔率還很小,成長空間巨大。智慧製造是必經之路,我們認為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