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台達電 2018 年第二季受惠於新台幣貶值及併購晶睿通訊 (Vivotek) 的效益,營運表現呈現季度增長。然而,因零組件及原物料價格上漲的成本壓力,毛利率與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滑。
- 財務表現: 2024Q2 合併營收為 579 億元,季增 14%,年增 8%。毛利率為 25.1%,較上一季的 25.6% 及去年同期的 27.5% 下滑。稅後淨利為 33 億元,季增 18%,但年減 23%。單季 EPS 為 1.26 元。
- 重大發展: 公司宣布對泰國台達電 (Delta Thailand) 提出公開收購要約,旨在增強全球製造佈局的彈性,以應對中美貿易戰帶來的不確定性。此舉將整合泰國、印度、斯洛伐克的生產基地。
- 未來展望: 公司已於 6 月起與客戶協商調整部分產品價格,預期第三季毛利率有望改善。然而,工業自動化 (IA) 業務因貿易戰導致客戶資本支出趨於保守,成長動能放緩。整體前景仍受全球經貿不確定性影響。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台達電業務主要分為三大事業群:電源及零組件、自動化、基礎設施。
-
電源及零組件 (Power Electronics):
- 2018Q2 營收佔比 49%,營收年增 2%。
- 獲利方面,此部門受電動車 (EV) 相關業務的研發、產能擴充及測試設備等前期投資影響,獲利較去年同期下滑。但公司看好電動車業務的長期發展,並視其為未來十年的關鍵成長動能之一。
-
自動化 (Automation):
- 2018Q2 營收佔比 17%,營收年增 20%,為三大業務中成長最強勁的部門。
- 成長主因來自於併購晶睿通訊所帶來的樓宇自動化業務貢獻,而非傳統工業自動化 (IA) 業務的增長。IA 業務受貿易戰影響,市場需求出現放緩跡象。
-
基礎設施 (Infrastructure):
- 2018Q2 營收佔比 33%,營收年增 14%。
- 其中,資料中心解決方案業務成長最為快速,動能不僅來自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 (如 Google, Facebook, Amazon),也包含銀行、電信運營商等私營企業的建置需求。
3. 財務表現
-
2018Q2 關鍵財務數據:
- 合併營收: 579 億元 (季增 14%,年增 8%)
- 營業毛利: 145 億元 (季增 11%,年減 1%)
- 毛利率: 25.1% (相較 2018Q1 的 25.6% 及 2017Q2 的 27.5% 下滑)
- 營業費用: 110 億元 (季增 7%,年增 9%)
- 營業淨利: 35 億元 (季增 27%,年減 23%)
- 營業利益率: 6.1% (相較 2017Q2 的 8.5% 下滑)
- 稅後淨利: 33 億元 (季增 18%,年減 23%)
- EPS: 1.26 元
-
2018 上半年累計財務數據:
- 合併營收: 1,088 億元 (年增 6%)
- 營業毛利: 275 億元 (年減 2%)
- 毛利率: 25.3% (相較 2017 上半年的 27.3% 下滑)
- 營業淨利: 63 億元 (年減 26%)
- 營業利益率: 5.8% (相較 2017 上半年的 8.3% 下滑)
- 稅後淨利: 61 億元 (年減 26%)
- EPS: 2.33 元
-
驅動與挑戰因素:
- 主要挑戰: 毛利率面臨顯著壓力,主因是被動元件、功率 IC 及多種原物料價格上漲。此外,電動車業務處於高投入階段,對電源及零組件部門的短期獲利造成影響。
- 正面因素: 受惠於新台幣貶值及併購晶睿的營收貢獻。公司已啟動價格調整機制,預期有助於緩解成本壓力。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收購泰達電以應對貿易戰: 公司宣布公開收購泰達電,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全球製造的彈性。泰達電在泰國、印度及斯洛伐克擁有生產基地,可作為中國以外的生產選項,藉此規避潛在的關稅衝擊。公司強調此舉是增加產能佈局,而非關閉或縮減中國廠區,因為中國已具備完整的供應鏈。
-
電動車產品佈局: 公司在電動車領域提供完整解決方案,積極與歐、美、中主要車廠合作,確保在產業發展初期即切入供應鏈。產品線包括:
- 電源管理: DC/DC 轉換器、車載充電器 (On-board chargers)。
- 動力系統: 牽引馬達 (Traction motors) 及作為馬達控制器的牽引逆變器 (Traction inverters)。
- 充電設備: 直流快充、交流充電樁及家用充電設備等一系列充電解決方案。
- 工業自動化市場放緩: 雖然公司年初對 IA 業務設定了雙位數成長的積極目標,但近幾個月觀察到市場需求放緩。主因是中美貿易戰的不確定性,導致工廠業主對資本支出轉趨謹慎。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全球製造佈局: 收購泰達電是應對地緣政治風險的關鍵策略。相較於從零開始建立新廠 (Greenfield),收購具備完整供應鏈及車廠認證的泰達電,更能快速滿足市場需求 (Time-to-market)。
- 資源整合與組織簡化: 成功收購泰達電後,公司將進行資源整併,例如在電信電源 (Telecom Power) 領域,未來可能無需在台灣、泰國、挪威三地同時設立研發中心。此外,公司目前旗下子公司已達 160-170 家,若完成併購將超過 200 家,因此將持續進行組織架構重組與簡化。
- 長期投資電動車市場: 公司認為電動車產業具有「贏者全拿」的特性,必須在發展初期就打入供應鏈,否則將錯失未來 5 到 10 年的商機。儘管目前仍處於投資階段,但公司對其長期成長潛力保持樂觀。
- 併購策略: 公司在選擇併購標的時,偏好具備健康現金流的公司,而非需要進行營運重整的目標。泰達電本身現金流穩健,符合此一標準。
6. 展望與指引
- 毛利率展望: 公司預期 2018Q3 毛利率將有所改善。主要原因有二:第一,部分零組件供應緊張的狀況已稍有緩解;第二,公司自 6 月起已陸續與客戶完成價格調整。
-
成長動能與風險:
- 機會: 電動車業務的長期趨勢、資料中心解決方案的持續需求。
- 風險: 全球經貿環境的不確定性是目前最大的變數,特別是中美貿易戰的後續發展,已對工業自動化市場的客戶信心造成影響。管理層表示此為外部因素,難以控制,公司策略上將致力於提升營運彈性以降低負面衝擊。
7. Q&A 重點
-
Q: 收購泰達電的資金來源為何?
A: 主要將使用公司自有現金,並搭配部分銀行融資。泰達電本身也是一家現金流非常健康的公司,其帳上約有 5 億美元現金,與台達電合併後現金部位將達 15 億美元,且銀行界也相當支持,因此資金方面不成問題。
-
Q: 是否有計畫將中國的產能或資源轉移?
A: 沒有計畫關閉中國的任何廠區。中國擁有非常完整的供應鏈,仍是重要的生產基地。收購泰達電的目的是增加中國以外的製造基地與產能彈性,以更好地服務區域客戶並應對關稅風險。若從中國出口的產品需負擔關稅,未來或可考慮從泰國出貨。
-
Q: 公司面臨的成本壓力具體來自哪些方面?如何應對?
A: 成本壓力主要來自原物料、被動元件及功率 IC 的價格上漲,導致毛利率下滑約 2 個百分點。公司已採取應對措施,與客戶重新協商價格,自今年 6 月起部分產品已開始調漲售價。
-
Q: 在電動車領域,公司的產品佈局為何?
A: 我們提供三大類產品:
- 電源管理產品: 如 DC/DC 轉換器、車載充電器。
- 動力系統: 如牽引馬達與牽引逆變器(馬達控制器)。
- 充電解決方案: 包括直流快充、交流充電樁等。
-
Q: 收購泰達電後,在銷售或研發方面是否有整合計畫?
A: 是的。以電動車相關零組件為例,泰國的工廠已通過車廠 OEM 的認證,具備供貨資格。未來若成功收購超過 50% 股權,將可進行產能的重新分配。在研發方面,例如電信電源業務,未來可能整合目前分散於台灣、泰國和挪威的研發中心,進行資源的重新配置。
-
Q: 公司為何選擇收購泰達電,而非在其他地方建立新廠?
A: 考量到貿易戰的不確定性,我們評估過許多地點。相較於從零開始的「綠地投資」(Greenfield site),收購泰達電能直接獲得其在當地已建立的完整供應鏈,這對電子產品製造至關重要。上市時程 (Time-to-market) 是關鍵,而完整的供應鏈是達成此目標的必要條件。
-
Q: 工業自動化 (IA) 業務的展望如何?
A: 年初我們設定了雙位數成長的目標。但近幾個月觀察到市場及業務本身都出現放緩,主要原因是客戶對貿易戰感到擔憂,對資本支出變得更加謹慎。貿易戰的直接影響並非由台達支付關稅(因多為 FOB 交易),而是市場氛圍的改變。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