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台達電 2018 年第一季營運面臨挑戰,合併營收為 509 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 4%,但較前一季下滑 17%。獲利能力受到顯著壓力,毛利率降至 25.6%,營業利益率則為 5.5%。稅後淨利為 28 億元,年減 29%,每股盈餘 (EPS) 為 1.07 元。
獲利下滑主因來自「電源及零組件」業務,面臨個人電腦 (PC) 市場的非理性價格競爭及被動元件等上游原料成本上漲的雙重夾擊。相較之下,「自動化」與「基礎設施」業務則維持穩健的成長動能。
公司管理層認為,第一季應為全年營運谷底,並預期第二季的營收與毛利率將會回升。長期策略將持續聚焦於轉型,將資源投入電動車、工業自動化、樓宇自動化等高毛利的新興業務領域。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台達電業務主要分為三大事業群,2018Q1 各業務營收比重及表現如下:
-
電源及零組件 (Power Electronics, 營收佔比 49%):
- 本季營收為 249 億元,年減 5%。此業務為公司獲利壓力主要來源。
- 受到 PC 與消費性電子終端需求疲軟,以及部分同業的價格競爭影響,加上被動元件等原料成本上升,導致毛利率與營業利益率均有明顯下滑。
-
自動化 (Automation, 營收佔比 17%):
- 本季營收為 88 億元,年增 26%,成長動能強勁。
- 其中,工業自動化 (IA) 業務年成長約 18-19%。樓宇自動化 (BA) 因併購精銳科技 (Vivotek) 而有更快的成長。此事業群的獲利能力相對穩定。
-
基礎設施 (Infrastructure, 營收佔比 33%):
- 本季營收為 169 億元,年增 10%,表現穩健。
- 此事業群的營運相對平穩,獲利未有太大波動。
3. 財務表現
-
2018Q1 關鍵財務數據:
- 合併營收: 509 億元 (年增 4%, 季減 17%)
- 營業毛利: 130 億元 (年減 2%, 季減 21%)
- 毛利率: 25.6%,低於去年同期的 27.2% 及前一季的 27.0%。
- 營業費用: 102 億元 (年增 10%),費用率達 20.1%,創下新高,主因併購導致費用增加及第一季營收規模較小。
- 營業淨利: 28 億元 (年減 30%, 季減 52%)
- 營業利益率: 5.5%,顯著低於去年同期的 8.1% 及前一季的 9.4%。
- 稅後淨利: 28 億元 (年減 29%, 季減 42%)
- 每股盈餘 (EPS): 1.07 元
-
驅動與挑戰因素:
-
獲利挑戰:
- 價格壓力: PC 電源業務遭遇同業非理性降價競爭,對報價造成壓力。
- 成本上升: 被動元件、MOSFET 等關鍵零組件價格上漲,侵蝕毛利。
- 匯率因素: 新台幣升值對營收造成部分影響。
-
正面因素:
- 成本控制: 受益於自動化導入,人工成本已趨於穩定,未再持續上升。
- 新業務成長: 自動化與基礎設施業務維持雙位數的年成長,成為營收主要動能。
-
獲利挑戰: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中美貿易關係影響:
- 管理層評估,中興通訊 (ZTE) 的禁令對公司影響非常小,曝險金額低於 300 萬美元,主因其付款條件不佳,公司本就較少承接其業務。
- 對華為 (Huawei) 的曝險相對較大,但仍屬可控範圍,主要供應產品為風扇,金額約 1,000 至 2,000 萬美元。
-
工業自動化 (IA) 市場:
- 儘管部分市場領導者(如 Fanuc)成長趨緩,但台達在此領域的市佔率仍非常小,因此仍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 公司策略是從零組件逐步發展至系統產品(如機械手臂),再到整合解決方案(如整線建置),將持續長期投資。
-
樓宇自動化 (BA) 市場:
- 透過併購(如 Vivotek)來擴充安防監控等產品線,並持續進行整合。
- 此業務被視為未來三年的主要成長動能之一,但目前仍處於大量投資階段,以建立前後台的解決方案平台,利潤貢獻尚需時間發酵。
-
風力發電:
- 台達在風力發電領域主要提供風機內的變流器 (Converter) 及後端的儲能系統。
- 公司認為台灣市場規模有限,即使獲得訂單,對整體營收影響不大,未來仍需拓展海外市場。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核心策略—轉型:
- 公司正處於關鍵轉型期,策略核心是將資源從成熟的 PC 相關業務,轉移至具備高成長潛力的新興領域。
- 舊有業務方面,將透過提升自動化以降低成本,並堅守價格紀律,不參與非理性的價格戰。
-
五大成長支柱:
- 公司未來的成長將圍繞五大事業群:電動車 (EV)、工業自動化 (IA)、樓宇自動化 (BA)、資通訊基礎設施 (ICT) 及微電網 (Microgrid)。
- 這些領域對應物聯網 (IoT)、智能化、電動化等長期市場趨勢。
-
持續投資研發:
- 為支持轉型,公司將持續投入研發與銷售費用。管理層強調,儘管短期對獲利造成壓力,但這些投資是確保長期競爭力的必要之舉,不會停止。目前的研發費用率水準應已達頂峰。
-
生產基地佈局:
- 對於中美貿易摩擦可能引發的產線轉移,公司表示短期內沒有將產線移往北美等地的計畫。
6. 展望與指引
-
短期展望:
- 管理層明確表示,2018Q1 應為營運谷底。
- 預期 2018Q2 的營收與毛利率表現將優於第一季,主要因工作天數恢復正常、出貨量提升有助於分攤固定成本,以及 PC 市場的價格競爭狀況預期將趨於穩定。
-
毛利率展望:
- 隨著營運規模回升及產品組合優化,毛利率有機會回到 27% 至 28% 的水準。
-
長期成長動能:
- 未來的成長將由 IA、BA、電動車等新業務驅動。雖然轉型過程需要大量投資,但這些佈局是為了掌握下一波產業趨勢。
7. Q&A 重點
Q: 2018Q1 毛利率從過往約 27% 下滑至 25.6%,主要原因為何?各因素(如匯率、元件成本、價格壓力)的影響比重?
A: 這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影響最大的是 PC 相關業務的價格壓力,面臨價格下滑與被動元件、MOSFET 等原料成本上漲的雙重夾擊。匯率影響相對較小。好消息是,因自動化有成,人工成本已穩定。
Q: 公司將如何應對挑戰讓毛利率回到過往 27-28% 的水準?預計何時可以達成?
A: 核心在於轉型至毛利較高的產品(如 IA)。目前挑戰是舊的 PC 業務下滑太快,部分源於同業的非理性降價。預期部分競爭對手停止殺價後,訂單會以較合理的價格回流。第一季應是谷底,第二季毛利率會比第一季好,隨著出貨量提升,毛利率有機會回到 27-28%。
Q: 工業自動化 (IA) 業務第一季的營業利益率似乎下滑至 14%,低於過往 15% 以上的水準,原因為何?
A: IA 業務的獲利率過去幾季都相當穩定。第一季毛利微幅下滑,主因是季節性營收規模較小,以及部分原物料成本上漲。管理團隊的目標是努力讓其回到原有水準。
Q: 關於零組件漲價,實際情況如何?是否能將成本轉嫁給客戶?
A: 目前零組件漲價有部分恐慌性購買的因素,市場正在經歷整合,預期會逐漸恢復正常。將成本轉嫁給客戶是持續在做的事,但通常存在時間差,需要與客戶按季度協商。
Q: 中興、華為事件對公司的影響?
A: 對中興的曝險金額非常小,約 200-300 萬美元,因其付款條件差,本就非主要客戶。對華為的曝險較大,但仍在可控範圍,主要供應風扇,金額約 1,000-2,000 萬美元。
Q: 全年的費用率目標為何?
A: 目前的研發費用率(約 7.5%-8.3%)應該已經是頂峰。
Q: 公司如何減緩舊有業務(如 PC 電源)的衰退?
A: 在萎縮的市場中很難成長。策略是將資源轉移到新產品,如工業電腦、醫療用電源等,這些領域已初具規模。對於既有產品,則透過高度自動化來極力降低成本(例如一條產線從 40 人減至 8 人)。
Q: 電源零組件業務的細分狀況?全年毛利率是否有望與去年持平?
A: 獲利衰退主要集中在電源零組件中的 PC 與手機相關應用。自動化業務非常穩定,基礎設施則相對平穩。第二季狀況會好轉,公司並不悲觀。
Q: 公司在台灣離岸風電及樓宇自動化 (BA) 的發展機會與規劃?
A: 風電方面,我們提供風機內的變流器與儲能系統,但台灣市場規模小,對整體營收影響有限。樓宇自動化是未來三年的主要成長動能,目前透過併購(如精銳)與內部整合來發展,但因前期投資大,利潤尚未顯現。
Q: IA 市場似乎有趨緩跡象,公司看法為何?
A: 台達在 IA 領域的市佔率還非常小,成長空間巨大。我們的策略是自有品牌,從零組件到系統方案一步一腳印發展,短期市場波動不會改變我們的成長目標。
Q: 因應中美貿易戰,是否有將產線移出中國的計畫?
A: 短期內沒有此計畫,未來不排除可能性。
Q: 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放緩,對電感業務的獲利是否會造成壓力?
A: 我們(乾坤)專注於高階手機電感,每 2-3 年手機平台升級,對電感要求更高(更小、耐電流更大),我們持續跟進新平台發展。高階產品未來也會應用於汽車、工業等領域,雖然量不大,但單價與品質要求更高。
Q: 面對第一季的業績與股價表現,公司是否有策略上的調整?
A: 第一季是多重負面因素的疊加。第二季狀況會好轉。股價受國際資金流動影響,公司更專注於長期發展。過去我們跟上 PC 浪潮而成長,錯過了手機世代,而下一波趨勢是 IoT、電動車等。公司改組後的五大事業群正是為此佈局,相關的研發與銷售投資是轉型的必要過程,不會停止。
Q: PC 電源市場的競爭態勢是否有根本改變?台達是否被迫需要跟進價格戰?
A: 市場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們的策略也沒變,即選擇性接單以維持利潤。目前的狀況是市場不成長,部分同業發動非理性價格戰,我們不會跟進。事實證明這種做法無法持久,訂單最終會以合理價格回流。但訂單短期大量轉移時,會造成備料壓力,可能需採購高價零件而短暫影響毛利。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