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光寶科 2018 年第一季合併營收為 485.3 億元,季減 10%,年減 5%,主要受季節性因素及工作天數減少影響。銷貨毛利率為 11.1%,營業淨利率為 1.6%,稅後純益為 10.4 億元,每股稅後盈餘 (EPS) 為 0.45 元。
獲利能力下滑主因為:
- 成本壓力:被動元件等原物料成本及勞動成本上漲。
- 營收規模:第一季為傳統淡季,營收規模未能有效提升。
- 匯率影響:新台幣較去年同期升值約 6.5%,對營業淨利 (OP) 產生約 1.4% 的負面影響。
儘管整體表現下滑,但核心事業如 LED 元件、汽車照明、雲端運算、AI 智慧居家裝置及遊戲機相關產品 營收仍維持年對年成長。公司預期第一季為全年營運谷底,展望第二季,營收與獲利均有望回升。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光寶科業務主要分為四大部門,2018Q1 營收佔比及表現如下:
-
資訊產品部門 (佔營收 52%):
- 營運表現:營收為 254.3 億元,與去年同期持平。然而,營業淨利年減 54% 至 7.2 億元。
- 成長動能:來自雲端運算、AI 智慧家庭及遊戲機相關電源產品。
- 挑戰:傳統 PC 業務銷售疲弱,且面臨激烈的價格競爭與銷貨成本上漲壓力,導致獲利下滑。
-
光電部門 (佔營收 25%):
- 營運表現:營收為 119.2 億元,年減 14%。營業淨利年減 67% 至 1.7 億元。
- 成長動能:LED 元件及汽車照明業務均有雙位數的年成長。
- 挑戰:營收及獲利下滑主因是手機相機模組 (Camera Module) 業務衰退且仍在虧損所致。若排除相機模組業務,其餘光電業務的獲利呈現雙位數成長。
-
儲存產品部門 (佔營收 16%):
- 營運表現:營收為 78.4 億元,年減 8%。營業淨利年減 39% 至 4.2 億元。
- 挑戰:衰退主因為光碟機 (ODD) 市場持續萎縮,其在 PC 中的配置率 (attachment rate) 因成本考量而下降。此外,消費級固態硬碟 (Client SSD) 因 NAND Flash 供應問題表現不如預期。
- 未來動能:成長亮點將轉向雲端資料中心應用的 SSD,預期可彌補消費級產品的衰退。
-
可攜式機構件及其他 (佔營收 7%):
- 營運表現:營收為 33.5 億元,年減 5%。營業虧損為 2.9 億元,但虧損金額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 2.4 億元。
- 挑戰:營收下滑主要受第一季手機出貨趨緩影響。
3. 財務表現
-
2018Q1 關鍵財務數據:
- 合併營收:485.3 億元 (季減 10%,年減 5%)
- 營業毛利:54.0 億元 (季減 25%,年減 19%),毛利率 11.1%
- 營業費用:46.2 億元,費用率 9.5%。其中研發 (RD) 費用佔營收比重提升至 3.2%
- 營業淨利:7.9 億元 (季減 65%,年減 62%),淨利率 1.6%
- 稅後純益:10.4 億元 (季減 55%,年減 47%)
- EPS:0.45 元
-
獲利挑戰分析:
- 總執行長指出,影響毛利率與營業淨利下滑的最主要因素為第一季營收規模較低,導致固定成本攤提效益不佳。
- 其次是匯率因素,新台幣升值對營業淨利率造成約 1.4 個百分點的衝擊。
- 原物料成本上漲 (如被動元件、MOSFET) 及缺工、人工成本上升亦侵蝕獲利,其中缺料對生產排程的影響大於對成本的直接衝擊。
-
資產負債表與現金狀況:
- 截至第一季季末,淨現金部位回升至 271 億元。
- 流動比率為 1.28 倍,速動比率為 1.03 倍,財務結構穩健。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相機模組 (CM) 業務:
- 2018Q1 營收雖較 2017Q4 提升,但仍處於虧損狀態,對整體獲利造成負面影響。
- 預計 2018Q2 可轉虧為盈,並計畫於 2018 年 6 月 30 日完成與立訊的業務交割。此交易對全年財報將有正面貢獻。
-
固態硬碟 (SSD):
- 消費級 (Client) SSD:第一季因 NAND Flash 供應較緊,表現不佳。
- 企業級 (Cloud) SSD:將是今年主要成長動能,預期有高雙位數成長。此業務模式偏向為客戶提供設計與代工服務,客戶會自行處理 NAND Flash 採購。
-
缺料與漲價策略:
- 公司策略是優先滿足重要客戶需求,先自行吸收因缺料造成的額外成本,再與客戶協商分攤。
- 新機種報價已反映被動元件等漲價因素,客戶接受度較高。舊機種的價格調整則需逐案協商。預期漲價衝擊將在 Q2、Q3 逐漸降低。
-
中美貿易關係:
- 公司與中興、華為的生意規模不大,且集中在網通產品,因此近期事件對公司整體影響有限。
- 為因應 301 條款等潛在風險,公司持續推動製造地點分散化策略,在泰國、越南等地皆有設廠,具備產能調度的彈性。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出售相機模組業務後,公司將更專注於具備市場優勢的核心產品線,聚焦於四大成長領域:
- 光電產品:目標在 2020 年左右,於車用外部照明市場達到 20% 的市佔率。成長動能主要來自不可見光應用 (光耦合器、紅外線感測器) 及利基型產品。
- 雲端資料中心:鎖定高瓦特數伺服器電源、機殼及企業級 SSD 等產品,目標維持雙位數成長。
- 汽車電子:除了車用照明,未來成長將來自車用攝影機模組與馬達控制。同時也正投入資源於 Telematics (車載資通訊)、HUD (抬頭顯示器) 及電動車充電相關產品的開發。
- 物聯網 (IoT) 與智慧音箱:目前以電源供應器為主,未來將導入更多光電零組件。
公司憑藉卓越的製造能力(包含自動化與流程規劃),成功打入一家要求嚴格的國際一級 (Tier 1) 汽車零組件供應商,完成關鍵的「破冰」任務,為後續爭取更多車用專案奠定基礎。
6. 展望與指引
-
2018Q2 展望:
- 預期營收與獲利將較第一季成長。
- 毛利率有望回升至 13% 以上。
- 主要成長動能來自 LED 元件、汽車照明、雲端運算、AI 智慧居家及遊戲機相關產品需求穩定。
-
2018 下半年展望:
- 若相機模組業務順利交割,在沒有該業務的基礎上,下半年毛利率有望持續提升,回到 14% 以上的水準。
-
股東權益報酬 (ROE):
- 待相機模組業務交割完成後,董事會將針對公司較高的現金部位進行討論,考慮如何提升 ROE 與 EPS。
7. Q&A 重點
Q1:第一季毛利率降至 11.1%,與過往 13% 以上的水準有約 2% 的差距,請問原物料與人力成本上升各佔多少影響?
A:
- 影響最大的因素是第一季營收規模較低,導致固定成本攤提效益不彰。
- 其次是匯率,與去年同期相比,新台幣升值約 6.5%,對營業淨利 (OP) 造成約 1.4% 的負面影響。
- 被動元件等缺料問題,主要困擾在於影響生產穩定性 (長短料),對成本的直接衝擊相對前兩項較小。
- 人工成本上升主要是春節後的季節性返工問題,影響已在 3、4 月淡化。
- 此外,傳統 IT 業務的價格競爭也對獲利造成較大壓力。
Q2:關於缺料問題,第二季備料情況能否支撐營收回到過去旺季水準?
A:
- 公司目前的策略是優先滿足重要客戶的需求,盡力取得短缺的物料,並先承受因此產生的加班等額外成本。
- 目標是將缺料對今年營收的影響降至最低,同時會與客戶協商,共同分攤上漲的成本。
Q3:成本轉嫁給客戶的漲價,預計何時會反映在營收上?另外,出售相機模組業務後,少掉約 300 億的年營收,是否會對毛利或營業利益造成壓力?
A:
- 漲價:針對新機種的報價,基本上都已反映原物料上漲;舊機種則需與客戶協商,期望此負面衝擊在 Q2、Q3 逐漸降低。
- 相機模組 (CM) 業務:
- 該業務 Q1 仍在虧損,但虧損幅度已縮小。預期 Q2 可開始小幅獲利。
- 業務預計 6 月 30 日交割,下半年營收雖會減少,但因出售業務有溢價,對公司全年獲利仍是正面影響。
Q4:IT 部門營收年對年持平,但獲利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競爭和價格壓力嗎?另外,若排除相機模組,光電部門的獲利表現如何?
A:
- IT 部門:營收持平顯示公司在 PC 領域仍具競爭力。獲利下滑主因是價格競爭與匯率因素,稼動率並非主要問題。
- 光電部門:若排除相機模組,其餘業務 (如 LED、汽車照明) 的獲利是雙位數成長的。
Q5:公司對未來毛利率的看法?匯率影響是否會持續?
A:
- 匯率影響在 Q2 預期會比 Q1 降低。
- 相機模組業務在 Q2 營收與產能利用率提升,將有助於毛利率。
- 預期 Q2 毛利率可回到 13% 以上。
- 下半年若相機模組業務順利交割,毛利率有望持續提升至 14% 以上。
Q6:近期中美貿易爭端對中興、華為等客戶的影響有多大?
A:
- 公司與中興、華為的生意規模不大,受影響的網通產品佔比也有限,因此整體衝擊不顯著。
- 為因應 301 條款等潛在風險,公司已在泰國、越南等地設廠,具備分散製造地點的彈性。
Q7:儲存部門的 ODD 業務為何近期衰退加劇?SSD 的狀況如何?
A:
- ODD:市場持續萎縮。去年因 DRAM、NAND 價格大漲,PC 品牌廠為控制終端售價,選擇移除 ODD,導致其配置率 (attachment rate) 進一步下滑。
- SSD:
- 消費級 (Client) SSD:Q1 因 NAND 供應未達預期,表現不佳。
- 雲端資料中心 (Cloud) SSD:將是今年的成長亮點,預期有高雙位數成長,可望彌補消費級 SSD 的衰退。
Q8:雲端 SSD 的獲利模式為何?客戶會直接與 NAND 供應商談價格,這對我們利潤有何影響?
A:
- 此業務模式類似設計加代工服務,客戶會直接處理 NAND 採購,我們賺取服務費。
- 利潤雖比自有品牌產品低,但因單價高,對整體獲利與產能利用率仍有正面貢獻。
- 在 NAND 缺貨嚴重時 (如去年),消費級 SSD 利潤較好;但在供應緩解後,兩者利潤差距就不一定。
Q9:出售相機模組後,公司業務趨於穩定,對於股東回報 (如 ROE) 是否有中長期期許?
A:
- 公司將專注於光電、資料中心、汽車電子、IoT 四大成長領域。
- 待相機模組交易於 6 月底順利完成後,董事會將會針對公司較高的現金部位,討論如何提升 ROE 與 EPS 的方案。目前尚無明確決定,但此議題已在考慮中。
Q10:LED 業務的雙位數成長主要來自哪些應用?另外在車用電子、智慧音箱等新領域有何佈局?
A:
- LED:成長動能主要來自不可見光應用 (如光耦合器、紅外線、手機感測器) 及汽車外部照明。
- 車用電子:除了照明,成長來自攝影機模組和馬達控制。同時也在開發 Telematics、HUD、電動車充電等產品。
- 智慧音箱:目前以電源為主,未來將導入更多光電零組件。
Q11:關於車用相機模組專案,其產品生命週期多長?如何打入 Tier 1 供應鏈?
A:
- 生命週期:一個車款的生命週期約為 5 年,出貨量呈現鐘形分佈,初期 ramp up,中後期達高峰,最後隨車款停產而結束,但通常下一代車款會接續。
- 打入供應鏈:此次是與一家非常重要的 Tier 1 供應商合作。成功關鍵在於光寶的製造能力,包括自動化、流程規劃等,超越了競爭對手及該客戶的內部能力,因此獲得此新專案。這個「破冰」成功已為公司帶來更多與其他 Tier 1 廠商合作的機會。
Q12:公司在智慧製造或工廠自動化方面還有哪些改善空間?
A:
- 智慧製造的進步是無止境的。公司正從合理化、自動化,進展到 DFX (Design for X) 等先進製造手法,從設計源頭優化。
- 同時,透過 IoT 裝置收集生產資訊,讓管理者能即時掌握狀況。
- 未來努力的方向是實現「少量多樣」產品在同一條生產線上的貢獻生產,以適應訂單少量、多樣、波動大的趨勢,並提升設備稼動率。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