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上銀科技於 2014 年第一季法說會說明,該季營運表現穩健,營收與獲利均較去年同期顯著增長。公司持續擴大全球佈局,並在機器人與醫療器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財務表現:2024Q1 合併營收為 30.12 億元,年增 27%。毛利率提升至 39.8%,主要受惠於營收規模擴大、德國子公司貢獻增加及匯率因素。稅後淨利為 5.34 億元,年增 168%,每股盈餘 (EPS) 為 2.10 元。
-
全球佈局:
- 中國:正式成立「上銀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取得全國性營業許可,並規劃於蘇州購地 12,000 坪 興建廠房與發貨中心,預計 7 月前動工。
- 海外子公司:新加坡與韓國子公司營運順利,目標首年達成損益兩平。義大利子公司增資擴展業務,並收購巴西經銷商 50% 股權,強化南美汽車產業佈局。
-
產品與研發進展:
- 醫療器材:取得 ISO 13485 醫療器材品質認證,「下肢肌力訓練機」獲台灣上市許可,並預計年底前取得中國銷售許可,正式跨足高附加價值的醫療領域。
- 工業機器人:產品線完整,涵蓋多關節、SCARA、晶圓 (Wafer) 及蜘蛛型 (Delta) 機器人,並已開始少量出貨。預期 2024Q2 出貨量將顯著增長,目標 7 月後每月各類工業機器人出貨量達 100 台。
-
展望:
- 標準件產品訂單能見度已達 2024Q2。
- 未來三年資本支出預計每年約 30 至 40 億元,用於擴廠及轉投資。
- 看好歐洲市場復甦及全球自動化需求,將持續深化與 Toyota 等汽車大廠的合作。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核心業務:上銀為全球主要的傳動控制與系統科技製造商,核心產品為滾珠螺桿與線性滑軌,廣泛應用於工具機、自動化設備、半導體、醫療及航太等產業。近年積極發展工業機器人與醫療復健設備。
-
產品組合 (2024Q1 營收佔比):
- 線性滑軌:佔比 61%,營收 18.33 億元,為最主要營收來源。
- 滾珠螺桿:佔比 28%,營收 8.51 億元。
- 工業機器人:佔比 4%,營收 1.27 億元。營收金額較去年同期微幅下降,主因產品規格大小差異,但出貨量實為增加。
- 其他:佔比 7%,營收 2.01 億元。
-
市場分佈 (2024Q1 營收佔比):
- 亞洲:46%
- 歐洲:32%
- 台灣:17%
- 美洲:5%
3. 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數據 (2024Q1):
- 營業收入:30.12 億元,較去年同期的 23.74 億元年增 27%。
- 營業毛利:11.99 億元,毛利率為 39.8%,較去年同期的 34.9% 增加約 5 個百分點。
- 營業淨利:5.83 億元,營業淨利率為 19.3%,較去年同期的 7.0% 大幅提升。
- 稅後淨利:5.34 億元,稅後淨利率為 17.7%。
- 每股盈餘 (EPS):2.10 元,顯著優於去年同期的 0.78 元。
-
驅動因素與挑戰:
- 毛利率提升:主要驅動因素包括:(1) 營收規模擴大,攤提固定成本效益顯現;(2) 德國子公司營運表現佳,其較高的毛利結構對合併報表有正面貢獻;(3) 新台幣貶值帶來匯兌利益。
- 費用控管:2024Q1 營業費用為 6.16 億元,費用率降至 20.5%,顯示費用控管得宜。
- 研發投入:研發費用為 1.62 億元,年增 54%,主要投入於工業機器人及太陽能相關研究。
- 人力影響:第一季因部分菲律賓外籍勞工三年期滿返國,造成短期人力短缺,對產能及交貨略有影響。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醫療機器人市場:
- 公司已取得 ISO 13485 醫療器材品質系統認證,具備生產醫療器材的資格。
- 「下肢肌力訓練機」已獲台灣上市許可,並積極申請中國市場許可,預計年底前可同步在兩岸銷售,此為公司跨入高階醫療市場的重要里程碑。
- 公司正主導一項政府科專案,整合長庚醫院、中國醫藥大學等機構,開發腦部及脊椎微創手術機器人。
- 正與國外廠商洽談合作,開發類似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的產品,該產品已獲美國 FDA 許可,上銀有望負責硬體製造。
-
工業機器人市場:
- 國內外 3C、汽車零組件、食品包裝等產業自動化需求強勁,帶動機器人導入意願。
- 晶圓機器人 (Wafer Robot) 在 LED 及其他晶圓應用已陸續出貨;應用於最大晶圓廠的產品則仍在驗證階段。
- 為強化系統整合能力,已在中國指定四家一級經銷商,專責機器人與系統整合業務,預計 2024Q4 展現成果,明年將有更大貢獻。
-
3D 列印市場:
- 公司視 3D 列印(積層製造)為長期重要趨勢,高階金屬 3D 列印設備多為上銀客戶。
- 上銀的單軸機器人已應用於美國太空艙的高精密 3D 列印設備中。
- 將與清華大學合作成立實驗室,進行材料技術的長期研究。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全球化策略:透過設立海外子公司(新加坡、韓國)及收購經銷商(巴西),深化在地市場經營,並利用 FTA 等關稅優勢擴大市佔率。中國蘇州廠的建立將成為服務中國市場的核心基地。
- 高值化轉型:積極從關鍵零組件供應商轉型為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者,尤其在工業機器人與醫療器材領域,透過自主研發及產學合作,建立高技術門檻與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線。
-
競爭定位:
- 相較於日系競爭對手,上銀在產品創新、製造能力及全球服務網絡上具備優勢。即便日圓貶值,日製產品在價格上仍難與上銀競爭。
- 在歐洲市場,透過擴大參展規模(如漢諾威工業展)與積極行銷,品牌能見度與市佔率持續提升。
-
中國市場佈局:
- 儘管與前經銷商天津羅昇有法律訴訟,但原合作團隊超過七成已轉為上銀新的經銷夥伴,顯示市場對上銀產品與服務的高度認同,營運影響已淡化。
6. 展望與指引
-
短期展望:
- 2024Q2 標準件訂單已滿,客製化訂單則以短單為主。
- 機器人出貨量預計在 2024Q2 將有顯著增長,特別是供應給 Apple 的單軸機器人將開始出貨。
-
中長期展望:
- 資本支出:未來三年,每年規劃 30 至 40 億元資本支出,用於全球擴廠及策略性投資。
- 成長動能:工業機器人、醫療器材、汽車產業應用及 3D 列印將是未來主要的成長動能。
- 市場機會:看好歐洲設備業景氣復甦、中國自動化升級需求,以及與 Toyota、Honda 等全球汽車大廠合作的深化。
7. Q&A 重點
-
Q:Google 發展機器人,對上銀的機會何在?
A:Google 併購的機器人公司多屬特殊應用領域,與上銀專注的工業及醫療復健機器人市場不同。全球機器人市場都在成長,未來潛力巨大,如同 80 年代的個人電腦。
-
Q:2024Q1 毛利率提升的關鍵因素?與 Toyota 的出貨狀況?
A:毛利提升主要來自營收規模擴大、德國子公司獲利貢獻及新台幣貶值。但產能受部分外籍勞工返國影響,否則表現會更好。與 Toyota 的合作已開始小批量、多品項出貨。
-
Q:應收帳款與存貨天數增加的原因?
A:主要因 2024Q1 營收與 2023Q4 相比未成長,而 2023Q4 的出貨帳款回收期落在 2024Q1,造成計算基期上的差異。
-
Q:多軸機器人每月出貨量?Toyota 和 Honda 的營收貢獻?
A:出貨量涉及產能機密,無法提供。機器人營收受規格與精密度影響,量不是唯一指標。Toyota 已小量出貨,Honda 仍在開發測試階段,2024Q1 的營收貢獻仍小。
-
Q:公司是否有 2014 年的營收目標或財測?
A:公司未對外公告財務預測。
-
Q:未來的資本支出規劃?
A:未來三年,預計每年資本支出約 30 至 40 億元,包含擴廠與轉投資。
-
Q:交叉滾柱軸承 (CRB) 的產能狀況?
A:第一階段產能已建置完成,現正進行第二階段的產能建置。
-
Q:工業機器人 2024 年的成長性?Q1 營收微幅衰退的原因?
A:Q1 出貨量並未減少,營收數字受產品規格影響。Q2 出貨量將因 Apple 訂單而大幅增加。目標是今年 7 月後,各類工業機器人每月合計出貨量達 100 台,目前看來應可達成。
-
Q:歐洲市場 2014 年展望?
A:展望良好,尤其在設備業。西班牙航太工業成長強勁,德國製造業具高度競爭力,上銀在歐洲整體表現不錯。
-
Q:日幣貶值對日系競爭對手的影響?
A:日幣貶值對其有幫助,但因其產品多年未有顯著進步,Made in Japan 的產品對上銀仍無價格競爭力。在中階工具機市場,日商確實因價格優勢搶走部分訂單,但上銀憑藉持續的製造能力提升,仍保有市場優勢。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