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永豐餘投控 2018Q1 營運受原料成本上漲及部分突發事件影響,本業獲利承壓,但受惠於業外匯兌利益,整體轉虧為盈。
- 營收成長但毛利下滑:2018Q1 合併營收為 178.19 億元,年增 14.9%,主要受惠於紙漿、廢紙等原物料價格上漲帶動產品售價調升。然而,因成本轉嫁不及,營業成本年增 20.4%,導致營業毛利下滑至 24.57 億元 (年減 10.7%),營業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 17.7% 下降至 13.8%。
-
本業獲利衰退:營業淨利為 2.56 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 57.1%。主要影響因素包括:
- 原料成本壓力:紙漿、廢紙價格上漲,但產品售價未能完全反映。
- 花蓮地震影響:華紙花蓮廠因地震影響生產,導致成本增加。
- 衛生紙事件:為滿足市場需求,消費品事業部加班生產但未完全調漲價格,侵蝕獲利。
- 中國禁廢令:工紙揚州廠未取得進口廢紙配額,需採購價格較高的中國境內廢紙,成本壓力巨大。
- 業外收益挹注:營業外淨收入為 9,300 萬元,相較去年同期淨支出 4.26 億元,有顯著改善。主要來自於人民幣升值產生的匯兌利益,使整體稅前淨利達 3.5 億元 (年增 103.2%)。歸屬母公司淨利為 1.1 億元,EPS 為 0.07 元,成功轉虧為盈。
- 展望:公司認為第一季的低利潤率為暫時現象,待價格波動穩定後可望回歸常態。工紙事業群台灣新屋廠營運已於 3 月轉正,中國揚州廠則視第三季能否取得廢紙進口配額而定。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永豐餘投控主要業務分為三大事業群,2018Q1 各事業群營收皆較去年同期成長,主要受價格因素驅動。
-
漿紙事業群:
- 業務內容:紙漿、印刷書寫用紙、包裝用紙及紙板之製造與銷售。
- 2018Q1 營收佔比:26%,營收年增 6.8%。
- 營運表現:營業淨利為 6,300 萬元,年減 74.9%。獲利大幅下滑主因是華紙花蓮廠受地震災害影響,導致成本上升。若排除此因素,表現應可與去年同期持平。
-
工紙紙器事業群:
- 業務內容:工業用紙、紙箱、彩盒及食品容器之製造與銷售。
- 2018Q1 營收佔比:39%,營收年增 25.0%。
- 營運表現:營業淨利為 3,400 萬元,年減 85.0%。獲利衰退主因是中國揚州廠受「禁廢令」影響,無法進口價格較低的國外廢紙,成本高昂。台灣新屋廠第一季仍在調整,但 3 月已轉虧為盈,預期第二季可恢復正常。
-
消費品事業群:
- 業務內容:家庭用紙與清潔用品之製造與銷售。
- 2018Q1 營收佔比:16%,營收年增 13.2%。
- 營運表現:營業淨利為 1,400 萬元,年減 71.5%。主要挑戰在於產品售價無法完全轉嫁紙漿成本的上漲,加上第一季「衛生紙之亂」期間為穩定市場供應而犧牲利潤。
-
其他:
- 營收佔比:18%,營收年增 9.3%。
- 主要公司:包含申豐特用應材、永道等,整體表現穩健。
3. 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數據 (2018Q1):
- 營業收入:178.19 億元,年增 14.9%。
- 營業毛利:24.57 億元,年減 10.7%。
- 營業淨利:2.56 億元,年減 57.1%。
- 稅前淨利:3.5 億元,年增 103.2%。
- 歸屬母公司淨利:1.1 億元 (去年同期為虧損 4,500 萬元)。
- 每股稅後盈餘 (EPS):0.07 元 (去年同期為 -0.03 元)。
- 營業毛利率:13.8% (去年同期為 17.7%)。
- 營業利益率:1.4% (去年同期為 3.9%)。
-
業外收支分析:
- 2018Q1 業外淨收入 9,300 萬元,相較 2017Q1 淨支出 4.26 億元大幅改善。
- 主要貢獻:外幣兌換損益為 1.26 億元,主要係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所致。公司自 2017 年下半年起調降避險部位,降低避險成本並享受升值利益。
- 權益法投資:認列投資利益 6,900 萬元,主要來自元太科技 (700 萬元)、上智創投 (1,100 萬元) 及越南廠 (1,200 萬元) 等。
- 財務成本:淨增加約 3,000 萬元,反映升息及資本支出增加導致借款總額上升。
-
IFRS 9 號公報適用:
- 自 2018 年起適用 IFRS 9,將原「備供出售金融資產」(如永豐金、玉山金、開發金等持股) 改分類至「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
- 會計影響:此類資產的市價波動將直接計入股東權益項下的「其他綜合損益」,不影響損益表。未來處分時,累計的評價損益將直接轉入保留盈餘,可用於股利分配,但不會顯示為損益表上的處分利益。
- 評估指標改變:因此,未來評估永豐餘的經營績效,除 EPS 外,應同時關注其股利發放狀況。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中國「禁廢令」的衝擊與應對:
- 市場趨勢:中國政府嚴格限制進口廢紙 (俗稱「洋垃圾」),導致中國境內廢紙價格飆漲,與國際廢紙價差巨大 (境內約 450-500 美元/噸,境外低於 200 美元/噸)。
- 對公司影響:永豐餘揚州工紙廠目前未取得進口配額,只能使用昂貴的境內廢紙,嚴重影響其成本結構與獲利能力。
- 潛在解決方案:業界普遍探討將進口廢紙在海外 (如台灣) 先加工製成「紙漿板」等半成品,再進口至中國,以規避廢紙進口限制。但此方案需考量關稅成本及可能排擠現有產能的問題。
-
台灣「衛生紙之亂」:
- 事件背景:因預期漲價心理,2018Q1 引發市場搶購潮。
- 公司應對:永豐餘為滿足市場需求、穩定社會供給,採取三班制全力生產,但在該期間並未完全反映成本調漲售價,導致消費品事業群獲利受損。
-
包裝產業需求:
- 儘管有環保意識抬頭,但整體包裝產業需求依然強勁,尤其在物流、3C 產品等領域,並未出現明顯的「減量包裝」趨勢。市場需求持續存在,但上游造紙與下游紙器廠亦面臨整併壓力。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改善中國工紙業務:
- 爭取進口配額:揚州廠預計在 2018Q3 重新申請廢紙進口配額,若能成功獲批,將是改善成本結構的關鍵。申請延遲主因是去年曾有水污染問題,需待一年觀察期滿。
- 管理團隊調整:已更換揚州廠的經營團隊,採取更積極的管理思維,期望提升營運效率。
- 強化垂直整合:透過擴大下游紙器廠的業務,為揚州廠提供穩定的出海口。
-
因應 IFRS 9 的財務策略:
- 公司提醒投資人,在新會計準則下,部分投資的價值實現將不通過損益表,而是直接反映在可分配盈餘上。這意味著未來公司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帳面 EPS,也體現在其現金股利的發放能力。
-
產能維持穩定:
- 簡報顯示,三大紙業事業群的總產能與前一季相比並無重大調整。稼動率除了年度歲修外,基本維持滿載。但中國工紙業務的稼動率未來可能因原料取得困難而面臨調整。
6. 展望與指引
- 整體展望:公司認為 2018Q1 的低毛利率及營業利益率是價格波動過程中的暫時現象,預期在市場穩定後將逐步回歸常態水準。
-
工紙事業群:
- 台灣:新屋廠營運狀況已在 3 月轉正,預期第二季將回到正常軌道。
- 中國:揚州廠的獲利能力取決於第三季能否順利取得廢紙進口配額,此為最大變數。
- 消費品事業群:獲利改善的關鍵在於未來能否順利將紙漿成本上漲轉嫁至產品售價。
- 市場不確定性:中國的「禁廢令」政策是否會持續,以及中美貿易關係的發展,都將對全球廢紙供應鏈及公司營運帶來不確定性。
7. Q&A 重點
-
Q: 中國工紙 94 萬噸的產能是指揚州廠嗎?實際產量及廢紙需求如何?
A: 94 萬噸是包含三台紙機及 N-pack 的理論最大產能。實際月產量約 7 萬噸左右。目前因未取得進口配額,原料 100% 使用中國境內的廢紙。
-
Q: 台灣的工紙廠有可能將廢紙處理後送到中國大陸嗎?
A: 這是業界正在思考的方向。由於中國不接受「洋垃圾」,一個可行的做法是在海外 (如台灣) 將廢紙加工成乾淨的紙漿板半成品再進口到中國。這樣就不屬於廢紙,但需要承擔進口關稅的成本。
-
Q: 大陸工紙廠的折舊費用大概是多少?
A: 揚州廠一個月的折舊大約是一千多萬人民幣。(註:簡報者表示對此數字記憶模糊)
-
Q: 目前台灣跟大陸工紙廠的產能利用率如何?
A: 基本上除了年度歲修外,稼動率都是滿載的。但若中國的原料問題持續,未來稼動率可能需要調整。目前中國包裝產業旺季將至,原料短缺問題能否持續值得觀察。
-
Q: 今年的歲修排程在幾月?
A: 一般多安排在農曆過年期間。華紙已在第一季完成歲修,工紙各廠時程不一。
-
Q: 中國工紙市場的需求狀況如何?
A: 需求依然強勁。雖然有環保聲音,但無論是物流業或高價值的 3C 產品包裝,都沒有走向「減量包裝」的趨勢,幾乎都是使用新紙箱。
-
Q: 中國對於廢紙進口審批的標準是什麼?永豐餘為何還沒拿到?
A: 具體標準不透明,但廠商的環保紀錄是重要因素。永豐餘揚州廠去年第三季前曾有水污染問題未達標,因此需要等待一年的觀察期結束 (約在今年第三季) 才能重新申請。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的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之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