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永豐餘投控於 2018Q1 營收達 178 億元,年增 15%,主要受惠於紙漿、廢紙等原物料價格上漲帶動產品售價調升。然而,因成本上漲幅度高於售價,導致營業毛利下滑至 24.6 億元(年減 10.7%),營業利益為 2.56 億元,年減 57%。
第一季獲利主要面臨以下挑戰:
- 成本轉嫁不易:原料價格上漲速度快於產品售價調整,壓縮利潤空間。
- 花蓮地震影響:華紙花蓮廠因地震影響生產,導致銷貨成本增加。
- 衛生紙事件:為滿足市場需求,公司在「衛生紙之亂」期間優先供貨而未完全反映成本,影響消費品事業群的獲利。
儘管本業獲利承壓,但在業外部分,因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產生匯兌利益,使營業外收支由去年同期的淨支出 4.26 億元轉為淨收入 0.93 億元,對整體獲利帶來正面貢獻。最終歸屬於母公司淨利為 1.1 億元,相較去年同期的虧損 0.45 億元有顯著改善,單季 EPS 為 0.07 元。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公司營運主要分為三大事業群,2018Q1 各事業群營收佔比及表現如下:
-
工紙紙器事業群 (營收佔比 39%):
- 營運狀況:營收年增長,但營業利益受成本壓力影響而下滑。主要挑戰來自中國揚州廠因未能取得進口廢紙配額,需採購價格較高的中國境內廢紙,導致成本大幅增加。公司預計於第三季重新申請配額。台灣新屋廠營運則在 3 月份轉正,預期第二季可恢復正常軌道。
-
漿紙事業群 (營收佔比 26%):
- 營運狀況:2017 年整體經營狀況持續改善,但 2018Q1 因花蓮地震等天災因素影響,營業利益大幅下滑。公司預期在恢復正常生產後,獲利可望回到去年同期水準。
-
消費品事業群 (營收佔比 16%):
- 營運狀況:面臨激烈市場競爭,產品售價難以完全反映紙漿原料成本的上漲,導致獲利能力較弱。年初雖嘗試調漲售價,但未能成功,是未來需持續努力改善的重點。
-
其他 (營收佔比 18%):
- 包含申豐特用應材、永道等公司,整體表現穩健。
3. 財務表現
-
2018Q1 關鍵財務數據:
- 營業收入:178.19 億元,年增 14.9%。
- 營業毛利:24.57 億元,年減 10.7%。
- 營業毛利率:13.8%,相較去年同期的 17.7% 下滑 4 個百分點。
- 營業淨利:2.56 億元,年減 57.1%。
- 營業利益率:1.4%,相較去年同期的 3.9% 下滑 2.4 個百分點,公司認為此為短期現象,非未來常態。
- 歸屬母公司淨利:1.1 億元 (去年同期為虧損 0.45 億元)。
- 每股稅後盈餘 (EPS):0.07 元 (去年同期為 -0.03 元)。
-
營業外收支分析:
- 2018Q1 營業外淨收入為 9,300 萬元,較去年同期淨支出 4.26 億元大幅改善。
- 主要貢獻:外幣兌換利益 1.26 億元,主因為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且公司降低了避險部位。相較之下,去年同期因人民幣貶值及高額避險成本,產生 4.2 億元虧損。
- 權益法投資收益:貢獻 6,900 萬元,主要來自元太科技、越南 F-IET 及上智創投。
-
IFRS 9 會計準則變動:
- 自 2018 年起,公司將持有的永豐金、元大金等金融資產,從「備供出售」改分類至「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 (FVOCI)」。
- 影響:未來這些資產的市價波動將不影響損益表,而是直接計入股東權益項下的「其他綜合損益」。處分時的累計評價損益將直接轉入保留盈餘,可用於股利分配。
- 管理層提醒,未來評估公司績效時,單看 EPS 可能不夠全面,應同時關注股利發放狀況。截至 2018Q1,此類資產的未實現評價利益約 35 億元。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中國禁廢令衝擊與因應:
- 中國大陸嚴格限制外國廢紙進口(禁廢令),造成中國境內廢紙價格(約 3,000 人民幣/噸)遠高於國際廢紙價格(約 200 美元/噸以下)。
- 擁有進口配額的廠商享有巨大成本優勢。永豐餘揚州廠目前尚無配額,對其成本結構造成嚴重衝擊。
- 潛在策略:業界正探討將進口廢紙在海外(如台灣)加工製成紙漿板或牛皮紙半成品後再出口至中國,以規避「廢棄物」進口限制,但此舉需考量進口關稅成本。
-
工紙市場需求:
- 儘管有環保及簡化包裝的聲音,但商業上,特別是電子產品與物流業,對新紙箱的需求依然強勁,市場並未出現萎縮趨勢。中國工紙市場仍在整合,績效不佳的產能正逐漸被淘汰。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工紙事業群策略:
- 關鍵目標:為揚州廠取得進口廢紙配額,預計於 2018Q3 提出申請。先前因環保違規(水污染)而有一年的申請限制期。
- 管理強化:揚州廠已更換經營團隊,採取更積極的管理思維,預期將改善營運績效。
- 垂直整合:強化下游紙器廠的業務,作為揚州廠穩定的出海口,並考慮透過策略聯盟擴大在華東地區的市佔率。
-
投控定位與價值衡量:
- 因應 IFRS 9 的實施,公司部分投資價值不再反映於損益表,而是直接影響可分配盈餘。公司提醒投資人應將股利政策納入績效評估,以更全面地看待投控公司的經營成果。
6. 展望與指引
公司未提供具體的財務預測,但對各事業群的展望如下:
- 漿紙事業群:預期在擺脫第一季天災的短期影響後,營運表現可望恢復至去年同期水準。
- 工紙紙器事業群:台灣廠區營運預計 Q2 回到正常軌道。中國大陸廠區的表現則高度取決於 Q3 是否能成功申請到廢紙進口配額。整體而言,預期表現將優於第一季。
- 消費品事業群:持續面臨成本轉嫁的挑戰,為未來努力的重點。
整體而言,管理層認為第一季的獲利低迷是受到原料價格劇烈波動及一次性事件影響的短期現象,未來隨著市場狀況穩定,營運表現有望回升。
7. Q&A 重點
-
Q: 關於揚州工紙廠 94 萬噸產能的廢紙需求情況?
A: 該產能數據為理論最大值,實際月產量約 7 萬噸。目前因未取得進口配額,生產原料全部使用價格高昂的中國境內廢紙,對成本影響巨大。
-
Q: 是否可能將台灣生產的工紙運往大陸使用?
A: 這是業界正在考慮的策略之一。由於中國禁止進口「洋垃圾」(廢紙),業者思考在台灣或其他地區先將廢紙加工成紙漿板或牛皮紙等半成品,再出口至中國。此方法雖可規避禁令,但需負擔進口關稅。
-
Q: 揚州廠的固定成本(如折舊)大概是多少?
A: 印象中,揚州廠一個月的折舊約 1,000 多萬人民幣。(註:發言人表示手邊無確切數字)
-
Q: 目前台灣與大陸工紙廠的產能利用率如何?
A: 除了年度歲修,產線基本是 24 小時運轉,稼動率是滿的。但未來中國廠區若持續無法取得足夠的進口廢紙原料,稼動率可能被迫下降。
-
Q: 中國工紙市場的需求狀況如何?
A: 市場需求依然存在且強勁。商業包裝(如電子產品、物流)並未走向簡樸化,對新紙箱的需求穩定。
-
Q: 中國政府審批廢紙進口配額的標準是什麼?
A: 沒有明確的公開標準,但應是針對績優廠商。永豐餘揚州廠去年因發生水污染違規事件,被處罰一年內不得申請,因此需等到 2018Q3 處罰期滿後才能重新申請。
-
Q: 今年的年度歲修安排在何時?
A: 通常安排在農曆春節前後。華紙已在第一季完成,工紙各廠的時程則不盡相同。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