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ic selectors
Exact matches only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content
Post Type Selectors
Search in posts
Search in pages
Filter by Categories
材料設備
美股觀點摘要
法說會備忘錄
消費性電子
量化分析
金融知識
投資心法
投資入門
其他
軟體
能源
生醫
民生消費
電子零件
記憶體
IC 封測
IC 製造
IC 設計
半導體
個股分析
其他
民生消費
生醫
軟體
消費性電子
車用
AI
產業分析
時事短評
未分類
logo 註冊/登入 logo
test


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統一企業於 2023 年度的營運表現穩健,合併營收與獲利均實現增長。在收購台灣家樂福股權後,便利商店及流通事業部門成為主要的成長動能。

  • 營收與獲利:2023 全年度合併營收達 5,811 億元,年增 10.7%。營業毛利為 1,878 億元,年增 12%,毛利率提升至 32.3%。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為 183 億元,年增 6.8%,每股盈餘 (EPS) 為 3.23 元
  • 股利政策:董事會提案通過每股配發現金股利 3 元,股利發放率達 93%,高於過去十年平均的 83%。公司已連續 41 年發放股利。
  • 主要發展

    • 併購家樂福:自 2023 年 6 月 30 日起合併家樂福營收,並因重新衡量原持有股權而認列一次性重衡量利益,顯著貢獻營收及業外收入。
    • 統一中控創歷史新高:營收與獲利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營收達人民幣 285.9 億元,稅後淨利若排除一次性收益,年增 14.8%
  • 未來展望:集團將持續強化物流基礎建設,並專注於內部營運紀律與秩序。對於中國市場,公司設定人民幣 500 億元 的營收為「生存線」,目標是透過深化經營來提升市場競爭力。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統一企業的業務組合涵蓋食品、流通、包裝容器等多個領域,其中便利商店及流通事業為 2023 年營收與獲利的主要來源。

  • 便利商店及流通事業

    • 營收佔比 55%,營業利益佔比 42%
    • 營收年增 24%,營業利益年增 8%
    • 成長動能主要來自台灣 7-Eleven、菲律賓 7-Eleven 的門市擴張與同店銷售增長 (PSD),以及併購家樂福所帶來的營收貢獻。
    • 台灣 7-Eleven 透過優化產品組合提升毛利率;菲律賓 7-Eleven 在疫情後調整展店策略,規模效益帶動獲利增長。
  • 食品及食糧事業

    • 營收佔比 30%,營業利益佔比 34%
    • 營收年增 1%,營業利益年增 2%
    • 旗下統一中控的飲品業務成長,加上部分原物料價格回落及費用控管得宜,提升了盈利能力。韓國子公司熊津 (Woongjin) 營收亦達雙位數增長。
  • 包裝容器事業

    • 營收佔比 3%,營業利益佔比 5%
    • 受鋼鐵市場終端需求低迷影響,下游客戶庫存消化緩慢,導致銷量與售價下滑,營收年減 34%,營業利益年減 60%
  • 其他部門

    • 營收佔比 12%,營業利益佔比 19%
    • 旗下南聯國際、悠旅生活 (星巴克)、統一證券等子公司穩定成長,帶動營收年增 6%,營業利益年增 16%



3. 財務表現

2023 年財務表現受到併購家樂福及主要子公司穩健獲利的正面影響,整體財務結構保持穩健。

  • 關鍵財務數據 (2023 全年度)

    • 合併營收5,811 億元,年增 10.7%。
    • 營業毛利1,878 億元,年增 12.0%。毛利率為 32.3%
    • 營業利益286 億元,年減 1.3%。
    • 稅前淨利487 億元,年增 37.8%。
    • 歸屬母公司淨利183 億元,年增 6.8%。
    • EPS3.23 元
    • 股東權益報酬率 (ROE):提升 1.4 個百分點至 15.6%
  • 驅動與挑戰因素

    • 正面驅動:營業外收入同比增加 137 億元,主要來自:

      1. 購入家福股權後,以公允價值重新衡量原持有股權所認列的重衡量利益
      2. 聯準會升息帶動合併利息收入增加。
      3. 統一中控處分合肥土地及建物的一次性收益。
    • 挑戰因素:包裝容器事業部門因市場需求疲軟,對合併營業利益造成負面影響。
  • 現金流量

    • 營運活動現金流入 731 億元,年增 102 億元,顯示本業現金流強勁。
    • 投資活動現金流出 616 億元,主要用於企業合併支付 (237 億元) 及資本支出 (295 億元),如展店、購置商場等。
    • 2023 年底現金及約當現金餘額為 1,008 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 38 億元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集團積極應對市場變化,透過策略性投資與產品創新,尋求新的成長機會。

  • 數位經濟佈局:投資雅虎 (Yahoo) 屬於財務性投資,主要目的是藉此平台更深入了解數位經濟的消費行為與模式,以利集團在未來數位領域的佈局。
  • 統一中控產品策略

    • 方便食品:從「方便麵」擴展至更廣泛的「方便食品」領域,如方便飯、方便湯等。管理層認為此領域複雜度高,但潛力巨大,是未來發展的長遠道路。
    • 無糖茶:坦承去年錯過了中國無糖茶市場的爆發性成長,但認為為時未晚。公司具備深厚的茶工藝基礎,有信心迎頭趕上,並在有糖及無糖茶市場中皆佔據一席之地。
    • 大單品策略:核心產品如「統一綠茶」及市佔率超過 80% 的「阿薩姆奶茶」將持續經營,並考慮內部創造競爭對手以維持市場活力。
  • 韓國熊津食品 (Woongjin Foods):在統一入主後,因經營環境安定且著重永續經營,營運回歸正常增長軌道,2023 年營收實現雙位數增長。熊津不僅貢獻營收,更成為集團在韓國市場的重要據點,有助於掌握當地供應鏈與市場動態。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集團堅持長期一致的營運策略,專注於生活產業,並透過強化基礎建設與內部管理,鞏固競爭優勢。

  • 亞洲大平台策略:集團長期策略方向明確且始終如一。對於家樂福與 7-Eleven 的整合,管理層強調兩者將在各自領域獨立發展,發揮最大效益,整合將著重於物流等後勤支援系統,而非前端營運的合併。
  • 物流基礎建設:將物流視為集團的「血液」,北中南高的大型物流園區是確保貨暢其流的「動脈工程」。目前園區運能已趨近飽和,顯示需求強勁,公司已開始重新思考未來的物流運作佈局。
  • 中國市場策略

    • 500 億人民幣營收目標:此目標被定義為在中國市場競爭的「生存線」,而非口號。管理層認為,達到此營運規模才能確保公司有足夠的運作空間與競爭力。
    • 通路深耕:策略從水平式的廣泛擴張,轉為垂直式的深度經營。聚焦於選定的 25 個核心城市進行深耕,而非追求全國性的網點數量,以建立更紮實的市場基礎。
  • 併購與海外發展

    • 併購 (M&A):堅持非惡意收購原則,尋求雙方合意的合作機會,範圍將持續鎖定在生活產業
    • 東南亞市場:管理層承認東南亞是集團的「遺憾」,目前仍缺乏有效的在地經營團隊。公司將保持耐心,持續等待合適的發展機會。



6. 展望與指引

公司未提供具體的財務預測,但管理層的發言透露出對未來發展的信心與策略重點。

  • 成長動能

    • 家樂福整合:持續進行內部整理,恢復過去三年因交易案而停滯的發展動能。
    • 統一中控:憑藉內部紀律與營運節奏,不受中國宏觀經濟波動的過度影響,持續朝向 500 億人民幣營收目標邁進。
    • 上海及浙江 7-Eleven:透過「聚焦經營」策略,在特定區域集中展店,已看到明顯的營運改善效益,未來將持續此模式。
  • 機會與挑戰

    • 機會:數位經濟的發展、中國方便食品與無糖茶市場的潛力、集團內不同業務體 (如家樂福、7-Eleven) 在後勤系統的整合效益。
    • 挑戰:管理龐大組織的複雜性、應對消費者口味的快速變化、部分業務受總體經濟環境影響 (如包裝容器)。管理層強調,最大的成本來自於決策失誤,而非原物料價格波動,因此內部紀律與秩序至關重要。



7. Q&A 重點

  • Q1 (國泰世華):關於雅虎投資、家樂福整合、統一中控預製菜及統一實業 PET 業務的看法?

    A (羅董事長):

    • 雅虎:為財務性投資,旨在藉此平台更深入了解數位經濟的消費行為。
    • 家樂福:目前仍在進行內部整理,恢復過去三年因出售案而停滯的營運狀態,短期內不會與法方討論台灣以外的合作。
    • 統一中控:SKU 數量眾多,目標是將每個 SKU 的營運能量提升至至少一億人民幣,目前約有 70 個 SKU 達標,發展空間巨大。
    • 統一實業:在中國的飲料代工業務需求強勁,遠超現有產能,未來將持續鞏固當地市場。
  • Q2 (元富):大型物流園區投入營運後的成本效益影響?統一中控在中國經濟不確定下,500 億人民幣的營收目標是否改變?

    A (羅董事長):

    • 物流園區:如同人體的「動脈」,是確保集團貨暢其流的基礎。目前北中南高四大園區已顯不足,正重新思考未來佈局。
    • 中控 500 億目標:澄清此非目標,而是「生存線」。在中國龐大市場中,若未達此規模將難以競爭。集團營運屬民生產業,受大環境影響相對有限,將專注於內部營運的秩序與紀律。
  • Q3 (里昂證券):家樂福與統一超在「亞洲大平台」策略下的整合空間?東南亞市場的機會?

    A (羅董事長):

    • 亞洲大平台:策略十年來始終如一。家樂福與 7-Eleven 各有其社會邏輯與發展空間,應在各自領域發揮,不應過度期望前端整合。後勤系統 (如物流) 則有無限的整合想像空間。
    • 東南亞:是集團的「遺憾」,因尚未建立有效的在地經營團隊。公司將持續耐心等待機會。
  • Q4 (元大):統一中控是否考慮調整飲料價格?資本支出高峰是否影響派息政策?

    A (羅董事長):

    • 價格與成本:原物料價格是可控的,最大的成本來自同仁的決策,因此更重視內部紀律。
    • 資本支出與股利:公司未來幾年資本支出並非高峰期,與股利配發政策關聯性不大。
  • Q5 (Citi):統一中控在方便食品 (非泡麵) 與無糖茶領域的競爭優勢與前景?

    A (羅董事長):

    • 方便食品:從方便麵延伸至方便飯、湯等,複雜度遠高於想像,挑戰在於將原料組合成美味的「味道」。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潛力巨大。
    • 無糖茶:統一在中國最早推出無糖茶,但錯過去年的爆發成長 (形容為「傾盆大雨,我們身上是乾的」)。雖然可惜但為時未晚,公司具備茶的工藝基礎,有信心迎頭趕上。
  • Q6 (海通):對無糖茶的看法、核心大單品(綠茶、阿薩姆)的生命力,以及通路能力的提升空間?

    A (羅董事長):

    • 無糖/有糖茶:兩者各有天地,是市場細分的必然趨勢。
    • 大單品:綠茶仍有很大空間。阿薩姆奶茶市佔率已超過 80%,形成「一個人的武林」,這並非好事,公司正考慮創造內部競爭對手。茶的市場是以千億級起跳,空間巨大。
    • 通路:策略是深耕 25 個核心城市,而非追求網點數量的水平擴張。如同園藝,要讓水滲透到土裡,而非表面灑水。
  • Q7 (Goldman Sachs):統一中控未來的業務重心、方便麵的競爭策略,以及預製菜的 SKU 規模?

    A (羅董事長):

    • 業務重心:統一從不缺業務,缺的是合適的系統與團隊。在中國大陸型經濟體中,多角化空間受限,因此 30 年來做的事情基本相同,挑戰在於如何在單純的業務中保持組織活力。
    • 方便食品:要將一個菜品做到一億人民幣的規模仍是巨大挑戰,這是一條困難但回報豐厚的長路。
  • Q8 (永豐銀行):韓國熊津食品的成長策略,以及與集團的交流?

    A (羅董事長):

    • 熊津的成長是「心境問題」。在統一成為永續經營的股東後,經營團隊心態安定,營運回歸正常。統一為其提供了穩定的環境,如興建物流中心。
    • 熊津對集團最大的意義是成為在韓國的據點,大幅提升了對當地供應鏈和市場的接觸與了解。
  • Q9 (UBS):集團線上平台 (foodomo, Yahoo) 的整合規劃、M&A 方向及東南亞三至五年展望?

    A (羅董事長):

    • 線上平台:如同將地面上的實體業務複製到空中,目前仍在拼圖階段,數位世界的文化與思維仍在學習中。
    • M&A:從不做惡性收購,看重「緣分」,並專注於生活產業。
    • 東南亞:仍在等待建立有效經營團隊的機會。
  • Q10 (CLSA):增強通路管理與執行層面能力的具體措施?

    A (羅董事長):

    • 核心在於建立完善的制度與系統,節制個人行為。若每個同仁都將公司視為自己的投資,問題便不存在。管理人比管理原物料價格困難得多。
  • Q11 (電子提問):在中國經濟不確定下,加大對上海及浙江 7-Eleven 投資的考量?

    A (羅董事長):

    • 關鍵在於「聚焦經營」。過去展店如撒豆,效果不彰。近年強制要求在特定區域(如上海某個區)集中開店,已看到顯著的群聚效應與營運改善。
  • Q12 (電子提問):台灣食品本業如何維持成長並尋找新機會?

    A (羅董事長):

    • 關鍵是組織不能與市場脫節。例如,統一擅長做甜的產品,但市場趨勢轉向辣味,這就是挑戰。
    • 策略是引進境外廚師或透過集團內的網絡(如外籍勞工)來開發道地風味的產品(如韓國、泰國、印度料理),以確保產品的真實性。7-Eleven 則扮演了快速驗證市場反應的重要平台。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本摘要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需求,請查閱原始影音法說會簡報內容或公司官方公告。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