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亞洲水泥 2024 年第一季合併營收為新台幣 165 億元,年減 14%。然而,受惠於台灣水泥本業獲利成長及業外金融資產評價利益、匯兌利益等貢獻,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達 29.5 億元,年增 10%,每股盈餘 (EPS) 為 0.83 元。
營運表現呈現兩極化:
- 台灣市場:需求回溫,內銷量成長約一成,價格持穩,加上煤炭成本下降,水泥及預拌混凝土業務毛利率均提升,帶動台灣水泥部門營業淨利年增 47%。公司對台灣全年展望持樂觀態度。
- 中國市場:需求大幅滑落,水泥價格持續走跌,導致噸毛利轉為負數,亞泥中國於第一季認列虧損。市場供需失衡狀況未見好轉。
展望未來,台灣市場因地震後的重建需求及都更政策利多,需求看好。中國市場則預期將維持 L 型的景氣走勢,短期內難有大幅改善。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亞洲水泥的業務主要分為水泥、非水泥及轉投資三大板塊。
-
核心業務 – 水泥:
- 亞泥 (台灣):產能為 5 百萬噸。2024Q1 表現強勁,受惠於國內需求復甦,內銷量成長,價格穩定於每噸 2,900 至 3,000 元區間,帶動毛利率改善。預拌混凝土業務同樣表現良好,透過擇優出貨策略,毛利率持續提升。
- 亞泥 (中國):總產能 33 百萬噸。2024Q1 營運艱困,出貨量 (水泥加熟料) 為 530 萬噸,年減 13%。由於市場需求疲弱及同業激烈競爭,水泥價格大幅滑落,噸毛利由正轉負,導致營業淨利虧損 6.67 億元 (簡報貨幣單位為新台幣)。
-
非水泥業務:
- 電力事業:受惠於天然氣價格自去年以來緩步下跌,成本降低,2024Q1 獲利轉為年增長,營業利益達 3.04 億元。
- 不鏽鋼事業:雖然 2024Q1 仍處於虧損,但需求已見回升,營收及毛利率較 2023 年下半年有所改善。
-
權益法投資:
- 遠東新:2024Q1 表現持平。
- 裕民航運:受惠於散裝航運供需結構改善,BDI 指數反彈,獲利有所成長。
- 山水水泥:受中國水泥市場不景氣影響,虧損擴大。
3. 財務表現
-
2024Q1 關鍵財務數據 (合併財報):
- 營業收入:165 億元,年減 14%。
- 營業毛利:17.6 億元,年減 11%;毛利率為 10.6%。
- 營業利益:10.2 億元,年減 30%;營業利益率為 6.2%。
- 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29.5 億元,年增 10%。
- 每股盈餘 (EPS):0.83 元,去年同期為 0.76 元。
-
財務表現驅動與挑戰:
-
主要驅動因素:
- 台灣本業成長:台灣水泥部門營業淨利年增 47%,為主要獲利貢獻來源。
- 業外收益亮眼:業外損益達 26.1 億元,年增 51%。主要來自於持有的股票、基金等金融資產評價利益 (19.1 億元)、因台幣貶值產生的匯兌利益 (3.7 億元),以及投資性不動產評價利益 (3 億元)。
-
主要挑戰:
- 中國市場虧損:亞泥中國 2024Q1 稅後淨損 1.32 億人民幣,大幅侵蝕整體獲利。
- 轉投資虧損:對山水水泥的權益法投資認列虧損 6.9 億元。
-
主要驅動因素:
-
亞泥中國財務狀況:
- 應收帳款管理嚴謹,2024Q1 應收帳款周轉天數約 40 天,風險控制良好。
- 帳上現金雖充裕,但考量未來湖北廠區搬遷、環保設備升級等資本支出需求,以及市場前景不明,股利政策趨於保守。2023 年股利配發率雖達 61%,但絕對金額較低。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台灣市場趨勢與機會:
- 需求復甦:2024Q1 全台水泥需求年增 8%,房市買賣移轉棟數等領先指標回升。
-
花蓮地震影響:
- 生產:花蓮廠生產中斷約一個月,預計 5 月底全面恢復正常。
- 營運:蘇花公路中斷影響熟料運輸,但海運發貨影響有限。預期 4 月營收受影響,第二季毛利率將因此略為滑落。
- 長期利多:地震突顯老舊建築改建的重要性,預期將加速都更及危老改建需求。政府相關法規修正 (如都更條例、危老條例時程獎勵) 將成為長期需求的催化劑。
-
中國市場趨勢與挑戰:
- 需求持續下滑:機構預估 2024 年中國水泥需求將再下滑 5%。房地產新開工面積、銷售面積等指標持續探底。
- 旺季不旺:第二季傳統旺季效應不明顯,僅四川、湖北等少數地區價格微幅上漲。多數業者仍採「保市佔」策略,競爭激烈。
- 政策刺激:中央持續推出房市去庫存政策,如「以舊換新」、全面取消二線城市限購令等。然而,政策效果能否有效傳導至新房市場,仍需觀察二手房庫存的去化速度。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因應台灣碳費政策:
- 根據環境部子法草案,亞泥符合水泥行業別,可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以適用優惠費率。
- 公司自 2019 年推動 SBT 科學減碳目標,預計 2021-2030 年減幅約 24%,高於政府要求的 22.3%,符合適用標準。
- 身為具「碳洩漏風險」之產業,初期可享有碳費二折的過渡期折扣。
- 碳費將於費率公告後才起徵,預期 2024 年實際影響相當有限。
-
中國市場策略:
- 嚴控風險:在市場惡化環境下,嚴格控管應收帳款,謹慎接單,避免呆帳風險。
- 長期觀望:面對產業漫長的整合期,公司認為目前並非併購時機,應先讓體質不佳的小型企業自然淘汰。產業整合預計分三階段進行:1) 淘汰 2500 噸以下小產線;2) 關停獨立粉磨站;3) 中大型企業間的兼併重組。此過程可能持續至 2030 年。
-
資本支出規劃 (2023-2025):
- 投資重點包括產能擴充、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 (提高替代原料燃料使用),以及在水泥廠配置綠電設施。
6. 展望與指引
-
台灣市場展望:
- 全年展望樂觀,需求穩健復甦。
- 2024Q2 因 4 月地震影響出貨及產生維修費用,毛利率預期將略為滑落。
-
中國市場展望:
- 2024Q2 噸毛利預期可由負轉正,但改善幅度有限,且可能仍低於去年同期。
- 2024Q3 為傳統淡季,噸毛利不排除再度下滑的可能。
- 整體市場將維持 L 型景氣,預期此波低迷行情可能持續至少兩年,公司對全年獲利貢獻無法提供明確指引。
7. Q&A 重點
-
Q1: 亞泥中國的股利政策為何?為何配發率與台灣母公司不一致?
A: 亞泥中國 2023 年獲利大幅下降,雖絕對金額減少,但配發率 61% 已是歷年高點。公司需保留現金以因應未來數年龐大的資本開支 (如湖北廠搬遷、環保設備升級)。考量中國水泥市場 L 型景氣可能持續數年,保留現金是較穩健的做法。
A: 台灣亞泥 (1102) 為控股公司,業務更多元 (含電力、轉投資等),獲利相對穩健,有能力維持較高的配發率以符合台灣資本市場對高股息殖利率的期待。
-
Q2: 中國市場的倒帳 (呆帳) 風險如何?
A: 公司嚴格控管應收帳款,目前周轉天數約 40 天,持續在改善中。相較於為衝刺銷量而大量接單的同業,亞泥接單相當謹慎,風險控制良好。
-
Q3: 台灣水泥市場第二季是否有機會漲價?
A: 需求改善提供了漲價的底氣,但仍需評估下游接受度。目前有機會,但無具體規劃。
-
Q4: 若水泥出口至國外被課徵碳費,費用能否在國內抵減?
A: 依目前公布的碳費子法草案,沒有此項規定。
-
Q5: 中國水泥第三季淡季的噸毛利是否可能再度下滑?
A: 有可能。第二季改善幅度已有限,進入淡季若需求不佳,價格會有壓力。但再大跌的空間也有限,因為第一季的負毛利已是極端情況。
-
Q6: 目前中國水泥產業的景氣與 2015 年相比如何?
A: 比 2015 年更嚴峻。2015 年是需求首次負成長,但很快進入平穩期;現在則是持續多年的下降週期,底部尚未出現。此外,過去有效的錯峰生產等自律手段,在需求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效益已不明顯。
-
Q7: 中國的碳交易平台對供給收縮有成效嗎?
A: 成效不明顯。目前水泥行業尚未納入全國性碳交易體系,僅在湖北等少數省份試點。試點的主要目的是摸索模式,且會給予免費配額,尚未發揮強制減碳或壓縮產能的功能。
-
Q8: 亞泥在中國的併購策略是什麼?會考慮出售中國事業嗎?
A: 現階段不是併購的時機。產業整合應先讓無競爭力的小產線、獨立粉磨站自然出清。中大型企業間的整合是第三階段,目前條件尚不成熟。公司並未提及出售事業的打算。
-
Q9: 台灣碳費的起徵時間點?
A: 尚不確定。需等待環境部正式公告碳費費率,費率生效日才會是起徵日。
-
Q10: 目前波特蘭水泥與低碳水泥的貨物稅差異?
A: 貨物稅減半後,普通波特蘭一型水泥為每噸 160 元,低碳水泥依標準不同約為 220 至 240 元,兩者仍有 60 至 80 元的價差。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