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 2023 全年財務概覽:合併營收為新台幣 801.83 億元,年減 11%。歸屬於母公司之稅後淨利為 108.83 億元,年減 9%,每股盈餘 (EPS) 為 3.07 元。營收下滑主因是中國水泥市場需求疲弱,導致營收年減 23%。
- 2023Q4 營運表現:單季合併營收 199.44 億元,年減 18%。受惠於台灣水泥業務獲利成長及權益法投資由虧轉盈,歸屬於母公司之稅後淨利達 13.26 億元,年增 118%。
-
主要業務表現分歧:
- 台灣水泥:因煤炭成本下降及預拌混凝土業務表現強勁,獲利顯著成長。2023Q4 營業利益年增 134%。
- 中國水泥:市場需求不振,價格下跌速度超過成本降幅,導致噸毛利下滑,整體獲利承壓。
- 電力事業:嘉惠電廠因天然氣價格走低,電價隨之調整,營收下滑。2023Q4 因廠內用電費用增加,營業利益年減 39%。
- 股利政策:2023 年度擬配發現金股利 2.1 元,配發率(扣除投資性不動產增值後)為 76%,維持公司近年 70-80% 的穩定配發水準。以目前股價計算,現金殖利率約 5%。
- 未來展望:預期 2024 年台灣水泥需求將進入平穩的「平台整理期」。中國房地產市場則預期為緩慢的 L 型復甦。公司將持續推動低碳水泥產品,並應對國內碳費及電價調漲等政策挑戰。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核心業務:亞泥的核心業務為水泥生產與銷售,主要營運地區為台灣及中國大陸。此外,透過合併子公司及權益法投資,業務範疇擴及電力(嘉惠電廠)、不鏽鋼、航運(裕民航運)、石化紡織(遠東新)等多元領域。
-
各業務部門營運狀況 (2023Q4 vs 2022Q4):
- 台灣水泥:營業利益達 9.09 億元,年增 134%。受惠於煤炭成本自高點回落,且水泥價格持穩於每噸 2,900 元左右。同時,預拌混凝土業務因公共工程及廠房建設需求強勁,價格與獲利均創近年新高,對台灣部門貢獻約佔一半。
- 中國水泥:營業利益為 3.98 億元,年減 2%。儘管煤炭成本下降,但市場需求疲弱導致水泥價格跌幅更大,侵蝕獲利空間。2023Q4 銷量(水泥加熟料)為 6.5 百萬噸,低於往年旺季水準;全年銷量 26.1 百萬噸,年減 6%。
- 電力事業:營業利益為 2.97 億元,年減 39%。主因是第四季廠內用電費用增加。營收下滑則因其電價與天然氣價格連動,而去年天然氣價格呈現開高走低趨勢。
- 不鏽鋼事業:在 2022Q4 認列存貨跌價損失後,目前營運維持在損平狀態。
-
權益法投資:
- 遠東新:第四季由虧轉盈,主因是投資性不動產利益回升。
- 裕民航運:獲利年增近兩倍,受惠於巴拿馬運河乾旱及紅海危機導致運價回溫。
- 山水水泥:虧損擴大,因中國北方水泥市場狀況不佳,需求下滑且價格下跌,並認列一次性資產減損。
3. 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數據 (合併損益表):
-
2023Q4:
- 營業收入:199.44 億元 (年減 18%)
- 營業利益:14.67 億元 (年增 37%)
- 歸母淨利:13.26 億元 (年增 118%)
- EPS:0.37 元
-
2023 全年度:
- 營業收入:801.83 億元 (年減 11%)
- 營業利益:74.60 億元 (年減 13%)
- 歸母淨利:108.83 億元 (年減 9%)
- EPS:3.07 元
-
2023Q4:
-
獲利驅動與挑戰:
-
正面因素:
- 台灣業務強勁:台灣水泥及預拌混凝土的價量穩定,加上煤炭成本下滑,成為主要獲利支柱。
- 業外收益:2023Q4 業外損益由虧轉盈,達 4.81 億元,主要受惠於權益法投資回升及年底台股上漲帶來的金融資產評價利益。
-
負面因素:
- 中國市場疲軟:中國水泥業務的營收與獲利均受房地產市場低迷影響而下滑。
- 山水水泥虧損:權益法認列的山水水泥虧損擴大,對整體獲利造成拖累。
-
正面因素:
-
財務結構:
- 截至 2023 年底,淨負債比率為 11.4%,較 2022 年底的 16.5% 有所改善。
- 每股淨值為 47.7 元。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台灣市場趨勢與政策:
- 房市降溫:受《平均地權條例》等政策影響,2023 年建照核發面積年減 18%,水泥需求小幅下滑 3%。預期 2024 年水泥需求將持平,進入平台整理期。
-
碳管理政策:
- 碳費:預計 2025 年開始繳納。亞泥因在 2021 年通過 SBTi 審查,有機會爭取優惠費率。此外,公司持有 256 萬噸的先期專案減碳額度,可在 2024-2025 年用於折抵,預期初期實際成本影響有限。
- 碳交易:國內碳權交易市場預計 2024 年啟動,公司將持續關注取得碳權的管道。
-
低碳水泥發展:
- 公司已開發卜特蘭石灰石水泥、墁砌水泥等低碳產品,目前佔總銷量約 5%,目標在未來兩年內提升至 15%。
- 透過增加爐石等摻配料,降低熟料使用,不僅能減碳,量產後也有助於降低成本。
-
中國市場動態:
- 供需失衡:春節後需求恢復緩慢,發貨率僅約 40%,而庫容比仍高達 7-8 成,價格短期內承壓。
- 錯峰生產:2024 年各主要省份錯峰生產天數雖有增加(如江西、湖北、四川均增加 10 天),但因不具強制性,執行成效不一(四川較佳,江西較差),對調節供給效果有限。
- 房地產展望:2023 年房地產投資下滑 10%,新開工面積下滑 20%。儘管政策持續放寬,但預期市場將呈現緩慢的 L 型復甦。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長期投資重點 (2023-2025):
- 產能優化:透過製程改善與去瓶頸化,提升現有產線效率。
- 節能減排:投資新式設備以改善能效,降低汙染物排放。
- 循環經濟:提高替代原料及替代燃料的使用比例。
- 綠電配置:規劃於水泥廠區興建配套的綠電設施。
-
應對政策風險:
- 台灣電價調漲:公司預估,若工業電價調漲 10-15%,每噸水泥成本將增加約 40 元,影響毛利率約 1-2%。但因公司近年用電量呈下降趨勢,實際漲幅可能較低。
- 台灣碳費徵收:透過爭取 SBTi 優惠費率及使用先期專案額度,降低初期衝擊。待額度用罄後,成本壓力才會較為顯著。
-
產品策略:
- 積極推廣低碳水泥產品,以符合環保趨勢及未來市場需求。初期將以與現有產品相近的價格推廣,待規模化生產後,預期對獲利有正面貢獻。
6. 展望與指引
- 台灣業務:預期 2024 年需求持平。獲利表現將取決於煤炭成本下滑的利多,與電價、碳費等成本增加因素之間的平衡。預拌混凝土業務預期維持良好表現。
- 中國業務:市場挑戰依然嚴峻,短期內價格難有起色,需待需求回溫。公司將專注於成本控制與營運效率。
- 電力業務:展望正面。預期中油將調降天然氣價格,有助於降低嘉惠電廠的燃料成本,提升獲利空間。
- 整體看法:公司營運呈現「台灣穩健、中國承壓」的格局。台灣業務的穩定獲利與高股利政策為營運提供支撐,而中國市場的復甦時程仍是未來最大的不確定性。
7. Q&A 重點
-
Q1: 2023Q4 台灣與中國的煤炭成本水準?
A1: 中國大陸第四季約為每噸人民幣 870 元,2023 全年平均約 950 元。台灣第四季約為每噸 130-140 美元,且趨勢仍在下降。
-
Q2: 台灣水泥目前的需求現況與展望?
A2: 目前處於高原期,與房地產開工步調相似。經歷 2017-2022 年的擴張後,2023 年因打房政策進入整理期。預期 2024 年需求將呈現橫盤整理,大致持平。
-
Q3: 山水水泥的一次性虧損是什麼?
A3: 主要是資產減損與應收帳款減損,可參考其年度財報。
-
Q4: 公司的股利配發率政策?
A4: 2023 年配發現金股利 2.1 元,配發率為 76%。計算基礎是扣除投資性不動產增值後的淨利。近三年配發率約在 70-80% 之間。
-
Q5: 台電電價調漲對公司的影響?
A5: 根據媒體報導,亞泥所在級距可能調漲 10-15%。若以漲 15% 計算,每噸水泥用電成本約增加 40 元,影響毛利率約 1-2%。但因公司 2023 年用電量是減少的,實際漲幅可能較低。
-
Q6: 嘉惠電廠的電價與台電本次調漲有關嗎?
A6: 沒有關係。嘉惠電廠是售電給台電,電價依合約公式而定,主要變數是天然氣價格,與台電對民生、工業用戶的售價無關。
-
Q7: 嘉惠電廠今年的獲利展望?
A7: 展望正面。中油預期將調降天然氣價格,這會直接降低嘉惠電廠的成本,對獲利有利。
-
Q8: 國內碳費徵收一年預計增加多少成本?
A8: 目前費率未定,尚無法精算。但亞泥有兩大優勢:(1) 已通過 SBTi 認證,可爭取優惠費率;(2) 擁有 256 萬噸的先期專案額度可在 2024-2025 年抵減。因此,預期 2024-2025 年實際繳納的碳費不會太多,2026 年後成本才會較明顯增加。
-
Q9: 若台灣煤炭價格持續下滑,台灣水泥部門的獲利是否會改善?
A9: 是的。煤炭是最大成本,其價格下滑有利於噸毛利提升。此外,預拌混凝土業務的獲利也相當不錯,是另一個成長動能。今年的主要變數是碳費的實際影響。
-
Q10: 為什麼混凝土價格上漲,但水泥價格持平?
A10: 水泥市場受到進口熟料在台製成水泥後的低價競爭,限制了價格上漲空間。而混凝土沒有進口問題,是純粹的國內市場競爭格局,因此價格能反映本地供需狀況。
-
Q11: 台灣預拌混凝土在獲利中的佔比?
A11: 若看台灣部門的獲利,預拌混凝土大約佔一半。
-
Q12: 台灣低碳水泥的發展進度與對毛利的影響?
A12: 目前低碳產品(石灰石水泥、墁砌水泥)銷量佔比約 5%,目標兩年內提升至 15%。為推廣產品,初期價格與現有產品差異不大。但因低碳水泥的熟料用量較少(熟料成本較高),待規模化生產後,預期對獲利有正面幫助。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